打開新聞網站,又看到一起虐童至死案,施虐者竟是孩子的親生父母,已為人母的我看完以后忍不住怒火中燒,就好像快要爆炸的油鍋。有人說,幾乎沒有任何一種職業是不需要資格證書或崗前培訓的,唯有父母,在沒有任何培訓的前提下,就可以無證上崗,而且還是終生職業。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如何讓孩子未來擁有自己的幸福人生?《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告訴我們:早期撫育,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所以我們一定要弄清楚童年的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從而避免把自己的問題傳給我們的孩子。
這本書的作者是奧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兒童心理醫生、關系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包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 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和《沙發上的不列顛》。
作者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本書,立足時間維度,將人生最早的 6 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解讀自己的童年經歷,認清真實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處理原生家庭問題。也為成為合格的父母奠定基礎,因為我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本書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童年時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對我們以后的人生有多大影響?
(二)剖析0~6歲三個主要的心理特征。
(三)怎樣從劇中人變成劇作者?
童年時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發現,同一個家庭教養出來的兄弟姐妹之間卻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基因”理論支持者認為,“他們生來就不同”,作者詹姆斯卻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不同。詹姆斯舉了自己家庭的例子,詹姆斯的姐姐吸食了超強效的大麻,并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幻覺,父母得知情況后,反應卻是完全不同,父親非常憤怒,而母親對姐姐卻很寬容,表示理解和同情。幾年后詹姆斯也服用了一些致幻劑,父母的反應和姐姐吸大麻那次又是完全不同,母親劈頭蓋臉地罵了他一頓,父親則很關心和同情他。詹姆斯認為,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對待每個孩子的方式都非常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你的性別。
2.你在家里的排行。
3.你的相貌。
4.你與父母雙方的關系。
5.父母投射到你身上的特征。
對于父母來說,當不同的孩子出生時,他們的生活處于不同的階段,他們的婚姻狀況往往也是如此。每個父母都會把自己童年經歷的一部分包袱轉給每個孩子。孩子的性別以及在家中的排行,也會影響他在家庭劇本中的角色,而家庭劇本是父母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創作的。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雙方對每個孩子的期望也都不同,因此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獨特的心理環境。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證據,以說明我們童年時在家庭戲劇中扮演的角色,對我們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童年經歷對成年后的生活有很大影響,這也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一項發現,已被過去40年的研究所證實。
那么在6歲以前的不同時期,撫育方式與孩子成長為什么樣的人到底有多大關系?接下來我們繼續深入地探究童年期的經歷。
0~6歲三個主要心理特征
奧利弗·詹姆斯把0~6歲分為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則對應著一個主要的心理特征。
3~6歲,是我們良心的起源。
良心有三種類型:懲罰型良心、脆弱型良心、善良型良心。
具有懲罰性的良心的人傾向于墨守成規與權威站在一邊。如果我們具有脆弱的良心,可能會更叛逆。具有善良良心的人,是公認的得體的人。通常完全符合某一良心類型的人是很少的,我們的良心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善良的,但是也可能具有懲罰性的一面,在一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是脆弱。這取決于3~6歲期間,我們的父母是如何引導你在性、服從規則和自我放縱方面的行為的。對于我們的本能沖動,如果他們能在約束和鼓勵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那我們就可能具有善良的良心。如果他們嚴厲管束,我們就可能具有懲罰性的良心。如果他們對我們過于縱容或者懲罰不當,我們就可能具有脆弱的良心。我們具有的良心類型將會影響我們在家庭劇本中被分配的角色。
0~3歲時受到的早期撫育,將影響我們日后的人際關系。
在人際關系中有4種依戀模式:
第1種是回避型。我不喜歡依賴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依賴我。這種模式在人群中占20%。我們如果是回避型依戀者,往往會更喜歡工作,而非談戀愛,我們堅持認為在工作上取得成功,就會有幸福的愛情。回避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父母否定式的撫育方式。3個月和9個月大時,回避型嬰兒的母親比屬于其他依戀類型的嬰兒的母親更喋喋不休,但她只是自說自話,大多數情況下,她不會對嬰兒的動作或聲音回應。
第2種是纏人型。我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我經常發現別人不愿意和我太親密。這種模式是在人群中占10%。纏人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父母的不一致和不可靠的撫育方式。童年期,我們如果經常長時間與母親分離,以后就會特別黏人。纏人型依戀者最害怕的是被拋棄。如果我們的童年期父母分居或離婚,我們就更可能成為纏人型依戀者。
第3種是混亂型。與別人親密,我會感到有點不自在,我很難完全信任或依賴他人。這種模式在人群中占20%。它與前兩種模式有一些共同之處,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是纏人型依戀者,渴望情感上的親密關系,但是又像回避型依戀者,發現自己很難去信任或依賴他人,所以成為這兩種類型的混合體。在遭受了嚴重的虐待或忽視的孩子中,有85%是混亂型依戀者。
第4種是安全型。對我來說,與別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系并不難。這種模式在人群中占50%。安全型依戀模式的成因是,一個敏感的母親積極的回應孩子的需求。
無論我們具有哪種類型依戀模式,都會顯著影響我們的交友偏好和人際關系。但是我們的依戀模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有一定的靈活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的依戀關系劇本可以被重新編輯。
0~6個月,是我們自體感的形成時期。
自體感就是我們存在的基本感覺。自體感弱的人,通常患有人格障礙。八成罪犯都是自體感弱的人。而在普通人群中,這一比例是13%。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認為,個人自體感弱的原因是出生后的最初幾個月受到了不良撫育。在出生后的最初6個月里,嬰兒的早期體驗是饑飽感、冷熱感、恐懼感和安全感。如果母親是一個共情能力較強的照顧者,她就能很快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適應嬰兒與生俱來的節奏。而缺乏共情的母親會以數不清的方式影響嬰兒的成長,導致嬰兒逐漸失去快樂的能力,要么變得狂躁,要么變得抑郁。
審視自己的家庭角色、良心類型、依戀模式和自體感,我們會抽絲剝繭地發現自己為什么會成長為現在的自己,進而通過理解我們過去的經歷,來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
努力從劇中人變成劇作者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指出,改變的發生主要通過內省。內省的方法有很多,但自我表達是貫穿所有方法的主線。
首先,你可以對親近的人進行自我暴露。如果我們向他人敞開心扉,可能會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不快樂的生活狀態,可能與自己的行為或信念有關。如果我們采取了某些行動,那么我們的生活就會發生預期的改變。
其次,我們可以向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尋求幫助。親人和朋友受到我們與他們關系的影響,對我們的看法會不可避免地帶有偏見,但是治療師能夠提供更客觀的觀點,而且善于激發內省。
最后,我們可以通過創作實現內省。無論是閱讀小說和詩歌、聽歌劇和流行音樂,還是看電影和電視節目,欣賞別人創作的作品,都能讓我們在感到有趣之余激發我們的內省能力。除了欣賞藝術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創造藝術而受益。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練習方法,嘗試以自己的情緒審視為基礎寫一個故事,通過寫這個故事來尋求兩項內審能力:第1個內省能力是,關于你現在的自我或生活,哪個方面令你不快樂。第2個內省能力是,你能做些什么,以及什么阻止你這樣做。故事寫得好不好、有無創意、是長是短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它應該是愉快的,不要被任何想法所束縛。
通過內省我們可以接受現狀,做出改變,療愈自己。
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舞臺,每上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童年經歷進行抽絲剝繭,創建自己的新角色,從而避免把我們在原生家庭里遇到的問題帶到我們的孩子身上,讓他們重蹈我們的覆轍。好的父母是孩子的啟蒙學校,有責任心、充滿智慧的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財富和幸福,如果你想成為合格的父母,建議閱讀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