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這個話題也在不斷發酵。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智能冰箱,智能掃地機,智能機器人……當一系列“智能”充斥于我們的生活時,我們切實感受到了“智能”給我們帶來的便利,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會陷入恐慌:當“智能”越來越先進時,機器人,會不會取代人類?
? ? 人們不禁大膽猜想:人工智能能成為上帝嗎?人工智能將毀滅人類嗎?人類一邊對人工智能進行著憧憬,一邊也在將人工智能妖魔化。
? ? 2004年一部影片《我,機器人》,講述在2035年,智能機器人作為最好的生產功能工具和人類的伙伴已經進入到人的生活,他們遵循著“三大法則”,人類對他們產生信任,但是由于“三大法則”進化了自己的情緒,他們認為人類發動戰爭,毒害地球,不斷自我毀滅,為了保護人類,必須犧牲掉一部分人類,于是,整個城市陷入癱瘓,人類即將被整個機器人系統控制……這種場面,真是細思極恐。這種情況在未來可能發生嗎?
? 這本書《當人工智能考上名校》則給我們揭開這個謎底。
? ? 這本書作者,新井紀子,機器人專家,講述了她研發的“東大機器人”,這個團隊經過多年,使得的東大機器人在考試中不斷取得好成績,并且有很大概率考上名校,雖然捷報頻頻傳來,但是,就目前技術來講,人工智能仍有自身局限。
? ? 這本書從“一流名校金榜題名”“挑戰東大抱憾而歸”“你能讀懂課本嗎?”“最壞的情景”四個方面來講述,講到人工智能的進化史,它的優勢,局限性,在實際生活中,它能取代什么,我們人類在與人工智能如何和諧相處等問題。
? ? 讀到最后,我們就會知道,人工智能不會成為上帝,人工智能也不會摧毀人類,即使人工智能技術成熟,《我,機器人》中的失控局面也不會產生。為什么呢?就這本書講到的內容,我做個解釋。
人工智能與人工智能技術
? ? 首先,要區分清楚“人工智能”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區別。人工智能技術指的是為了實現人工智能而研發的各種技術,比如語音識別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之類;而人工智能指的是至少與人類擁有同等水平的智能。所以,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各種智能,只是智能技術的運用而已,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人工智能”。了解了他們的區別可以為我們更好地解釋下面的話題。
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人類
? ? 新技術新發明取代人類工作已不是新鮮事,而是人類進化不斷重復的過程。比如,鬧鐘取代了負責叫醒別人的工作,八音盒留聲機取代了為大家讀娛樂小說的工作,電冰箱和食品超市出現取代了送奶工和松面包的工作,自動檢票機取代了人工檢票……或者技術會先進到諸如《我,機器人》里的場景,機器人成為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幫手。
? ? 不僅如此,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深入發展,以自動化和機器人普及為特征的時代正在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借助智能化來實現降低成本的生產:用傳感器甄別生產線上潛在的問題,用智能軟件協調生產、裝配、物流各個方面。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今后,人工智能也很可能作為勞動力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機器人成為我們幫手的同時,也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也很可能在某些行業面臨失業。
? ? 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預測在“10道20年后不復存在的職業”
? ? 但是,人工智能仍然無法取代人類。因為人工智能的“奇點”還沒有到來,什么是“奇點”呢?它指的是真正的人工智能,能夠完全不依賴人類力量。這就需要講到人工智能的弱點了。
人工智能的弱點
在文章這樣講道:
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得多么復雜,即使搭載了遠遠優于現有水平的深度學習制成的軟件,它歸根結底也只不過是計算機。計算機能做的只有計算,而計算就意味著要把認知或者事物改寫成算式。
也就是說,要想實現真正的人工智能,就意味著要把我們的一切都轉換成可計算的算式,但是,這可能嗎?不如你的喜好,比如你能用算式表示出“好吃的”和“難吃的”嗎?《我,機器人》的場景過于理想化,目前人類的技術遠遠到不到那種程度。
? ? 因為,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技術把人類所有事物用邏輯、統計或概率表示的算式表現出來,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人工智能還不能完全到來。這也意味著,我們人類仍有很大的優勢,不必過于恐懼。
? 其次,溝通能力。有很多事情人工智能不太擅長,但對于人類卻易如反掌,比如靠“溝通能力工作”。比如在文中講道一個例子,東大機器人測試了很多次都搞不清楚“前兩天我去了岡山和廣島”與“前兩天我和岡田去了廣島”之間的區別,但是對我們人類來講,這是易如反掌的。所以,我們也有很多職業,人工智能是無法勝任的。
人工智能了狂潮里一個表格——幸存的職業
第三,人工智能缺乏靈活性
? ? 從這些圖表中也可以看出,這些“幸存的職業”有一個共同點:很多都是需要溝通力或者理解力的工作,或者需要靈活判斷力的勞動。
? ? 人工智能的優點是擁有大數據庫,在需要時可以迅速調動數據庫找出人類所需要的東西。但這也是它的弱點:人工智能是學習一萬個才能學會一個,缺乏靈活性,只能在給定的框架內進行計算處理。它無法理解語言的含義。
? ? 要想戰勝人工智能,人類就要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靈活變通的能力,不被框架束縛的創造力。所以,我們要想不被淘汰,就要做人工智能做不了的工作。
要做人工智能做不了的工作
? ? 經過上面的鋪墊,其實大家已經明白,人工智能很強大,它推動社會進行革新,推陳出新,盡管這樣,人工智能仍然無法取代人工,其實還是在于“理解能力”,人工智能只是按照算式進行工作,當某類需求不能用算式表現出來時,它是無法工作的。
? ? 所以,我們不能被取代的工作就是做“合適的員工”,即能按照說明書正確操作,會匯報、聯系和協商的普通人才。
在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很多人沒有在成年前獲得能讀懂課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只要這個情況得不到改善,在不得不與人工智能共存的今后社會,我們就不會擁有光明的未來。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整個社會,這一點都是一樣的。
? ? 如何培養閱讀能力呢?雖然目前沒有什么快捷方式在短期內迅速提升我們的閱讀能力,但是最根本的還于精讀和深讀,我們不僅要廣泛涉獵,更要的在于在深度的挖掘上也要做好。值得注意的是,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會在某個年齡段停止,無論多大年齡都有可能繼續提高,所以,我們要做到“終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能夠在未來的時代里與人工智能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