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8歲的美國婚戀輔導專家蓋瑞·查普曼出版心理學著作《愛的五種語言》,該書介紹了如何與鄰居、配偶、小孩、同事、甚至所有人際關系,值得婚前男女更值得夫妻閱讀,在離婚率高漲的今天,這本書實在是無價的,它將帶領讀者跨越兩性溝通的迷思與阻隔,填滿自己和伴侶的愛箱。
黃維仁博士在談到這本書時說,“如果我們能有效地向我們的情感愛箱里‘存款‘,建立情緒的安全感,我們就能更有效地處理沖突,發(fā)展我們夢寐以求的親密情感?!?br>
前不久,閨蜜向相戀兩年的男友提出了分手,原因是她感覺他們之間已經沒有愛了。她常常生男友的悶氣,除了交往的第一年,往后情人節(jié)再沒有收到任何禮物,生日沒有蛋糕,沒有儀式感,更別提鮮花和燭光晚餐。閨蜜失望至極,懷疑自己可能交了一個假男朋友。春節(jié)她回了家,男友連一個電話也沒有,只是時不時給她發(fā)發(fā)無關痛癢的微信。她覺得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男友用Word給她回復了一段長文,大致意思是他感覺不到閨蜜的愛,感覺不到她對他的關心,甚至懷疑她對他到底是不是真愛。朋友感到委屈,為什么我做的他看不到呢?我明明做了很多啊,我學習變著花樣給他做美味的菜肴,在他生日時送他禮物,給他清洗踩了狗屎的皮鞋,在零下的天氣去給他買水煎包………男友沒有立即表態(tài),就這樣他們的關系僵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游走在分手的邊緣。
對此,我頗感疑惑。據我所知,她男友對她簡直就是無微不至,把她的事都放在心上,甚至比她自己都還要關心她的身體,她有哮喘,男友就給她開長期服用的藥買來堆著;她要找工作,男友就經常幫她關注工作機會;疫情還沒出來前他們還去外地旅行。難道這些都不足以說明他們之間是有感情?
然而作為朋友除了傾聽,我也感到無能為力。處理親密關系上的事,我也只是個小白。直到我在一個朋友的公眾號上看到她推薦《愛的五種語言》,我決定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的確,我相信所有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受益終身。因為,它的確是無價的。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找尋找著愛與被愛,因為我們有愛與被愛的需要。但是卻沒有一門課,教我們要如何去愛人。也許在我們以為通往愛的道路上,卻彼此朝著各自的方向背道而馳,兩個人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這是我看完此書最大的感觸,于是,我給閨蜜發(fā)了條微信,“一定要去看看《愛的五種語言》這本書,也許你會找到答案。”
了解我們自己,了解我們各自的“愛的語言”,是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還是身體的接觸?了解你自己。那些口口聲聲說我們的婚姻沒有愛了,我們的感情已盡,他們的愛箱上早已顯示為空,嘗試著填滿他們的愛箱,去讀懂對方愛的語言,用他們樂于接受愛的方式。也許,猶如一潭死水的關系不久就會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