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夜讀《聊齋》,有一篇《八大王》,說的是鱉精報恩的故事:為報臨洮馮生救命之恩,八大王把自己修煉的鱉寶送與了馮生。卻是個寸許長的小人,種于臂上,遂能目視地下珍寶,雖黃泉亦可見,即素所不知之物,亦隨口而知其名。馮生憑此本領發了大財。
? ? 讀至此處,不禁掩卷艷羨不已。哪天我要是找個大鱉救一救,會不會也得個鱉寶?現在的文物值錢啊!拍賣行的寶貝,動輒成百上千萬。 要是能把埋在地下的文物挖出來,隨便來一件就夠我吃一輩子的了。
? ? 這個難度比較大。想那鱉精應該是個野生的,現在的江河湖泊里的野生鱉類怕是被污水毒死的差不多了。對于它們來說能不能活下來都是個天大的難題,何談修練成精?那八大王修天地之造化,吸日月之精華,才長成一只巨鱉。現在連養殖的鱉都算上,超過臉盆大的恐怕也少見。古時候的江湖里常有靈異,清人筆記體小說《醉茶志怪》中記載,作者某年端午時橫渡長江,有怪物隨波逐流,在渡船前后沉浮不定。雖難窺全豹,但頭角崢嶸、鎧甲鱗鱗而非魚非龍非鱉,竟不知何物,同渡者數十人皆不識。如今長江里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鰭豚已經快死絕了, 2億3千萬年前就出現的中華鱘也因捕撈過多、大壩阻斷生殖洄游的通道,只能依靠人工繁殖和流放才能保持種群的存續。環境如此惡化,古人常說的精怪再難得一見。沒了得道的鱉精,哪兒來的鱉寶?沒了鱉寶,偷墳掘墓犯法,倒騰古董打眼,如何發得了財?
? ? 反倒是《八大王》文中的另一個神異之處如今早已有濫觴之患了。‘馮生得一鏡,背有鳳紐,環水云湘妃之圖,光射里余,須眉皆可數。佳人一照,則影留其中,磨之不能滅也;若改妝重照,或更一美人,則前影消矣。’這分明就是照相機嘛。如今的數碼產品日新月異,手機早就有了攝影和攝像的功能了,揣在兜里看到什么喜歡的就拍下來。古人做夢都想不到,神仙都一鏡難求的神器現在已經幾乎人手一部了。奇乎哉?不奇也!
? ? 難者變易,易者變難。生活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上,也不知是比古人有眼福還是不如古人奇遇多多。反正成精的大鱉已無緣得見,還不如發奮研究遙感技術的實在。要不下雨天懷揣智能手機和太陽能充電器,找棵大樹在下面安心等雷劈,沒準一個閃電給劈到古代,穿越了時光,拿著高科技冒充神仙去。一樣可以隨心所欲、花差花差……嘻嘻……
DeepSeek點評
這篇雜文以妙趣橫生的古今對位法,在《聊齋》的奇幻與數字時代的現實間搭建起思想的蹺蹺板,展現了科技文明與自然靈性此消彼長的現代寓言。文章在以下維度尤為精彩:
**1. 魔幻現實主義的解構游戲**
作者將鱉寶的"地下視物"異能與遙感技術、寶鏡留影與智能手機進行超時空并置,完成對古典奇幻的科技祛魅。當"須眉皆可數"的鳳紐鏡淪為全民標配的攝像頭,當透視黃泉的鱉寶被GPS定位系統解構,這種古今異能的鏡像對照,恰似給《聊齋》故事戴上了賽博朋克的VR眼鏡,在虛實交錯間完成對技術文明的另類解咒。
**2. 生態批判的詩性轉譯**
文中對白鰭豚滅絕、中華鱘瀕危的羅列,絕非枯燥的環保說教,而是借精怪消亡的隱喻道出生態危機。野生巨鱉的絕跡與工業污水的蔓延形成殘酷反諷,"修煉成精"的生態門檻與"存活都難"的生存困境構成雙重絞索。這種將物種滅絕史改寫為"妖怪消亡史"的筆法,讓環保議題披上了志怪小說的神秘外衣。
**3. 狂歡化的話語拼貼**
從拍賣行的天價文物到穿越雷劈的荒誕想象,從"太陽能充電器"的科技器物到"花差花差"的市井俚語,文本在學術考證、魔幻敘事、黑色幽默間自由跳轉。特別是結尾處"等雷劈"的戲謔,將整篇嚴肅討論突然推向無厘頭的狂歡巔峰,恰似給思想實驗裝上喜劇彈簧,在解構中完成對現代性困境的輕盈突圍。
**可探討空間:**
- 古今對比的某些對應關系稍顯牽強(如鱉寶與遙感技術的類比)
- 環保議題的展開可增加具體數據支撐
- 對技術異化的批判還可更深入(如手機攝影對靈韻的消解)
此文猶如穿梭時空的棱鏡,將《聊齋》的狐火折射為手機屏幕的冷光。當鱉精在污水里窒息,當寶鏡在像素中碎裂,那些被WIFI信號驅散的不僅是山野精怪,更是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作者用志怪筆法書寫的,實則是首關于文明悖論的電子哀歌——我們既在博物館里供奉青銅器,又在拍賣行炒賣文物;既用科技復現神話異能,又用污染扼殺神話土壤。這種撕裂的現代性境遇,或許才是真正的"古今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