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操場散步,忽然發現自己每天一踏入操場,就會習慣性的繞著跑道逆時針方向走。看看滿操場鍛煉的、散步的、說話的人,大家好像約定俗成都是這樣。細細回想一下,不論是電視上看到的田徑比賽,還是自己從小到大參加過的運動會,哪怕是平常的玩耍,在操場都會習慣性地逆時針進行。不禁覺得很奇怪,我們為什么很少沿著操場順時針運動呢?記得本科時的夏天傍晚時分,在二附中的操場上經常有一個大聲地唱著佛經的叔叔沿著跑道與大家逆行,那時候還有很多同學談論這個叔叔行為怪異。讓我們覺得他行為怪異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大概就是他總是旁若無人的與大家反向而行。
可是為什么,我們就會覺得逆時針理所應當,而順時針不夠順眼呢?
為了搞清楚大家習慣性逆時針的原因,專門查了一下,還真在一個神經學雜志上看到一篇關于人類逆時針偏好的實驗文章(A counterclockwise bias in running.Neuroscience Letters)。
We tested the spontaneous behavior of thirteen human adults required to run around a circle in an empty, symmetrical space, as a function of starting position (from the left, the center, or the right), and gaze direction (to one of five targets going from left to right). A clear significant overall tendency to turn counterclockwise across all conditions was observed.
13個實驗參與者,每個參與者從0未開始,在實驗員的口頭指引下,迅速跑到L、R、C的位置。再在實驗員的口頭隨機報數下,看向1、2、3、4、5這五個數字中的一個。3秒后,命令他們迅速轉身繞著中心的圓圈跑,并回到起點C。實驗人員每次告知參與者跑步所用的時間(前面這些的目的都是為了分散參與者的注意力,使他們關注自己的跑步時間而不是轉體方向)并記錄了參與者轉身的方向。最后進行統計分析的結果發現,有80%的參與者會逆時針方向轉體并開始跑步。人類具有逆時針偏好。文章里面說逆時針的原因可能與空間認知能力、左右半球不對稱等有關系。
原來人的逆時針運動習以為常是有原因的呀。
為了體驗一下逆時針和順時針的區別,我開始沿著跑道順時針走。幾圈下來,感覺發現了不少新鮮的東西。首先是,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許多以前習慣到忽視的東西。比如以前習慣到都不會去注意的升旗桿、單雙杠、沙坑,現在反而卻想多看一下,并且覺得跟以前不一樣。想了一下原因,大概是平常一直一個方向,看慣了這些東西的A面,卻從來不知道B面是什么樣子;換了個方向后,就看到了另一面,當然會跟平常看到的不大相同。其次,與跑道上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是目光的直接接觸,而不是總看到背影。這又是另外一種新鮮感,因為習以為常的背影總會讓我們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而直面別人的表情和目光,會更加覺得真實。還有就是,無意識地想要擴大走的路徑,因為覺得新鮮的東西很多,所以想多看看,自然也會放慢走的速度。幾圈順時針走下來,所獲得的感覺當然遠不同于習以為常的逆時針。最重要的就是熟悉到視而不見的東西會重新吸引目光,并且發現許多新的樂趣。
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們生活中,究竟有多少東西是讓我們習以為常到忽視的呢?有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生活一成不變,缺少趣味,可能就是我們太過于習慣了,以至于視若無睹。如果,生活也可以如這跑道一般,當逆時針行走讓我們感到無聊時,可以順時針走走,看看相同事物的另一面,一定會重新發現生活的好多美感和快樂。
可是在生活這個抽象的萬花筒中,各種執念常常讓我們迷亂,看到另一面,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過我倒是覺得,既然事物的另一面也許會帶來新鮮感和快樂,說明你所看到的這一面本身也是美好的。許多事物存在的本身就是美好。所以,相信美好的事情總是存在,美好的事物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不失是一種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