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說:“我花了一輩子學習,怎么樣像孩子一樣的畫畫?!?/p>
柯羅說:“我每天祈禱,愿上帝讓我早晨起來,像嬰兒一般的看這個世界?!?/p>
兩個畫家不約而同認為我們的學習,需要像孩子那樣保持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當我們年紀越大,逐日遺忘曾經擁有過的美好的孩童之心,一旦醒覺,驚悚。
孩子是最單純的。隨著慢慢長大,很多美好的特性和品質被大人(家長和老師)們扼殺、同化。長大后,世上又多了一個讓小時候的自己很討厭的那個人。
小孩子身上許多美好的特性和品質,如果用在學習上,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在孩子小時候,大多數的父母還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往往就錯過了這個黃金時期。
而一小部分的父母抓住了這個關鍵時刻,給孩子稍加適當的引導和培養,就成了我們在很多電視節目上看到的“天才兒童”——小小年紀就歌喉驚人,唱的歌猶如天籟;小小年紀就記憶力驚人,小腦瓜里裝的東西讓我們大人驚嘆;小小年紀就才藝出眾,演講、跳舞、彈鋼琴等等,耍起絕活來專業的不得了。
在小孩子身上有哪些特質,值得我們借鑒,讓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呢?
1.跌倒了,立刻爬起來
小孩子學走路的時候,跌跌撞撞很容易摔倒。沒摔疼的話從來不哭,總是立刻爬起來就繼續走;有時候身上摔破皮了,哭起來,大人們把他扶起來以后,一會兒忘了疼,又繼續要走。
而我們大人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情總要想太多,怕挫折,怕失敗,總想有個完美的開始而一直拖延著難以開始;遇到挫折和困難,就很容易打退堂鼓,給自己找理由,不再堅持下去。
2.天生的好奇心,N多個“為什么”
孩子對什么都好奇,什么都要用手去摸,用嘴去咬,看見大人做什么,他也學著做。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每天都興致勃勃,精神飽滿。
我們大人卻常常只關注自己喜歡的東西,對于許多未知的事物漠不關心,也不再深入思考什么有趣的問題,而天天抱怨天氣、交通、房價、工作壓力等等。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抑郁和壓抑的狀態中,生活很難有積極的改進。
3.極度專注,心無旁騖
小孩子們在沙堆旁邊,玩沙子,做游戲,只要大人不去打擾,可以玩上一整天也興趣盎然。他那時候的專心致志和全心全意,是把沙堆外的世界完全忘記,天上地下就只要做“玩沙子”這一件事。
而我們大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是很容易被外界打擾。昨天準備讀50頁書,還沒看完一半,一個參加活動的電話就把自己拉走了;今天計劃練20個字,還有五個字沒完成,突然想起今天剛剛被領導批評了,心情變得不好起來,就不想再寫字了;剛才上網準備查一個讀書資料的,被彈出的熱點新聞吸引了目光,稍微瀏覽了一下,半個小時就過去了。
成人的“無法專注”,讓自己的學習總是處于半途而廢之中,沒有明顯的學習效果。
4.反復練習
學會爬、走路、說話,形成自我意識,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越過的成長里程碑。只不過每個孩子的順序和方式有不同,有人爬的早,有人說話早,有人走的早。他們都是一樣樣的來,每一件都要經歷反復練習。
他們練習的起點是模仿,模仿最多的就是自己家的哥哥姐姐或者是隔壁家的哥哥姐姐。
孩子們在模仿的過程中犯傻出錯,被哥哥姐姐奚落、笑話甚至打擊,也阻止不了他們要學會那件事的決心和興致。
我們知道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不斷犯錯,但是等我們成年后就會很忌諱犯錯,覺得這是一件丟臉的事。
孩子還小,還不知道什么是難堪,這點對于成人來說卻非常困難。其實我們大人們應該考慮的是,相對于學習技能的提高自尊到底有多重要?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與孩子(0-3歲)多相處、多游戲、多說話,與他像成人一樣對話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這是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策略,同時也是聰明的父母向孩子學習的最好時機。
你能像孩子一樣專注嗎?你能像孩子一樣興趣廣泛嗎?你能像孩子一樣反復練習不覺枯燥嗎?你能像孩子一樣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嗎?
作為父母,我們要少想一點如何教育孩子,多想一天如何向孩子學習。在這部完美的學習機器面前,我們哪里有什么資格去把它打造成什么,我們能做的應做的是幫他找到自己的路,同時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參考書目?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 美.喬治.倫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