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中,劉備是我比較佩服的。為什么呢?就中國歷朝歷代的創業英雄,“劉備現象”是最為普遍的,而曹操是官二代,孫權是富二代乃至富三代。
談劉備,一來具有現實性,二來具有可復制性,三來具有典型性。尤其目下方興未艾的創新創業大潮,可以給予更多屌絲們以直觀的借鑒。喜歡用大歷史與大人文來透析歷史與觀照現實,是我一貫的風格,因為歷史不可以假設,未來不可以預測,如果你非要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創造未來!
在中國,無論歷史、現實乃至未來,其整體的社會運行架構與邏輯是:權力圍繞欲望轉,資本圍繞權力轉,輿情圍繞資本轉,組織圍繞輿情轉。
什么是欲望?從政治向量上而論,就是意識流。就是說,國家最高決策層的行政取向,究竟是以多數人的利益為標準,還是以少數人的利益為目的。任何形式上的創業,都必須明了這一點。至于傳媒,今天是很好理解的,無外乎硬媒或者軟媒,但在古代,傳媒主要指的是老百姓對一個人的口碑。
什么是創業?我的理解很簡單:為了生存及其個人的尊嚴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就此我曾問過一位體制內且官階在副廳的朋友,我說:你從一個股級人員干到今天的廳級干部,你認為是不是創業?他的回答頗為玩味——待遇上算創業,實質上沒有創業的感覺。他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在待遇上基本算實現“財務自由”了,但精神上還沒有得到解放,因為那是亦步亦趨的“跟班“出來的。既要實現財務上的自由,又要實現精神上的自由,難!
很顯然,我以為我們應當擴大創業的內涵與外延,過多的求全責備,因為資源永遠有限,而人的欲望則是無限的,能徹底地實現物質與精神都自由的人,畢竟在少數。如果體制與機制足夠的支撐,則創業或許會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大化疊加,反之,至多是一次”零和游戲“而已!
古代的創業,與今天是不太一樣的,他們的路徑主要有幾條:1、造反當皇帝;2、打仗立軍功受爵位;3、官商一體化攫取財富最大化;4、科舉及第。對此,呂不韋與劉邦還有一番觀點極為相近的言論。呂不韋的話見于《戰國策·濮陽人呂不韋賈于邯鄲》: 濮陽人呂不韋賈于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 “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痹唬骸敖窳μ锛沧?,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愿往事之?!薄妒酚洝飞嫌涊d劉邦年輕時候就是個混混,“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父親有一天對劉邦這樣說道:“你這個無賴,游手好閑,多向你二哥學學,你看你二哥,種這么多的地,置辦了這么多的產業!再不努力,你連媳婦都娶不上”。劉邦做皇帝后,他父親也被封為太上皇。當未央宮建成的時候,劉邦召集大臣們一起慶賀,這個時候,劉邦向他父親敬了一杯酒,說道:父皇啊,您以前經常罵我是無賴,不好好種地,比不上我二哥,那您現在看,是您二兒子的產業大,還是我的產業大啊?(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史記》高祖本紀)。說這兩段典故,只是為了讓大家明確古代創業與今天的異同,并讓我們知道,創業的過程,其基本面上大多是與錢打交道的始終。只是這個錢,分為有形與無形,直接使用與間接支配罷了,本質還是通的。特到科舉制出現以后,這種極其單一與近乎沒有底線的野蠻“創業”行為才得以逐漸緩和。
就創業而言,劉備是個先天不足的主,沒有根底,老爹老媽既沒有留下詩書經籍,也沒有留下任何資金人脈,連人丁都沒留幾個(跟我們今天的很多屌絲很像)。不像老袁家、老曹(原姓夏侯)家那樣要人脈有人脈,要人丁有人丁,資金也不成問題,四世三公,可謂財大氣粗。
劉備唯一的副業就是賣草鞋,不過這哥們智商極高,如果那個時候就有了科舉制,弄不好還會是個狀元或者榜眼探花之類的。而且極為戲劇的是,他小時候與一幫小玩伴做游戲,就常常以皇帝自居。之所以如此,我估計幾個原因所致:首先是母親常常以皇族灌輸于他,時間長了便自然引以為常了;其次是這哥們長得一臉福相;還有就是他家屋前的那顆巨大的桑樹很像黃羅傘。不過,孩童里的印象往往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劉備之后的兩個孩子,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禪,結合起來便是“封禪”之謂,可見,孩童時代的一語還真的成了讖。但是,那是日后的事,現在玄德同學手里拎著破草席和提著破草鞋,孤苦伶仃地站在故鄉的大桑樹下,舉目遠望的同時也是舉目無望。創業對他而言,似乎是一張畫餅,如何將它變成熱氣騰騰香噴噴的面餅?
玄德同學,他不是努不努力的問題,而是究竟該怎么努力的問題。
第一招 ?加盟國企盤資源再以國資行融資
古往今來,誰都知道,資產這東西,要么就國字頭,要么私字頭。國有企業向銀行融資,那就是TM父母給孩子借錢,只是象征性地履行個手續的問題。包括今天很多做得風生水起的所謂民營企業家,哪一個不是靠這一招發的家致的富,靠利潤累做大那得何年何月去了。因此,或者先去國企上班,或“趁人之?!笆召弴衅髽I,一來積累人脈,二來可以實現股權增值,而增值這東西,本身就是誰有權誰說了算。劉玄德同學有才,有魄力,其文憑還湊合,據說當過東漢知名教授盧植的弟子,但估計不是衣缽相傳的身邊弟子,不然名冠一時的盧老師怎么也沒給他一份像樣的工作呢?玄德同學在盧植這個大樹下,最大的收獲是認識了牛人公孫瓚。不過這公孫瓚,充其量也只是靠”權力尋租“吃點資源而已,絕非目標遠大且雄才偉略之輩。不過,玄德認識他的好處,就是可以不斷巴結上流社會資源,同時認識更多的優秀職業經理人。再說,劉同學本來天生就是一個當老板的料,豈是茍延殘喘仰人鼻息之徒。
玄德不缺能力,缺的是資金和平臺,像這種類型的窮小子,找工作還是不成問題的,而且也能被老板賞識。成為大公司高管,躺著拿高薪,對劉備而言,也不是沒有可能。
最明顯的案例莫過于與曹操的交往,要說老曹對玄德同學,那不是一般的好。當年玄德同學被呂布這個巨無霸攆得喘不過氣來,偷偷接濟他劉備的,就是曹老板。等到他們一起干掉呂布后,曹老板看得起玄德同學,給了他一個左將軍的高級別頭銜,而且還把他當哥們看待。別忘了,此時的曹老板已經是央企的CEO了,是比今天的什么中石油中石化還牛的總裁。據《三國志》記載,老曹在各種盛大場合都要把劉備帶上,“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出席活動,坐同一輛車;在辦公室待著,同一個位置。就曹、劉關系而言,說句實在話,是劉備負曹操。不過話又講回來了,但凡想單干的人基本都是“白眼狼“,頂多寄希望于其講交易的游戲規則,讓他忠誠,做夢吧!
曹操的這番舉動,無非是暗示劉備別折騰了,安安心心在他手下工作,待遇優厚那是肯定的。然而,玄德同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于,他不會躺在大公司的樹陰下睡覺,不會因為大公司的垂青就喪失獨立創業的信念。盡管他顛沛流離、寄人籬下,但獨立創業的理想一直沒有消停過。只要逮著機會,劉備就會隨時將獨立創業的理想付諸實施。因此當曹操派他去下邳的時候,他趁著這個出差的機會,帶著皇叔公司原班人馬,一溜煙走了,新公司在徐州正式掛牌營業,把老曹氣得不行,這一招,非常狠。
還是那個意思,這事能不怪玄德同學不厚道,創業這事,機會難得,瞬間即逝,講不得客氣,何況在群雄割據的時代,你不占就讓人家給占了。當然,坊間也傳說玄德同學參與了策劃推倒曹式集團并架空曹老板的秘密計劃,怕事情敗露,只好事先一走了之。其實,按照劉備的思路,執著于創業的他,就算沒這檔子事,他也會跑人的。這么一來,劉同學不但了解了很多“國家經濟改革方略”,還累積了一干創業團隊。
劉備碰到的第二個貴人是袁紹。話說玄德同學在徐州掛牌開店后沒幾天就讓惱羞成怒的曹操給砸了,只得去投奔袁紹。袁大老板居然離開公司總部二百里來迎接小劉,真是倍兒給面子。然而,劉備還是不想在袁氏集團安身,“陰欲離紹”,私下里還是想離開袁紹,所以不久后,他又帶著失而復得的公司員工,去了汝南。
劉備從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朝不保夕的,圖啥?圖的就是自己的獨立創業,有自己獨立的公司。他是個有理念的人,要成功創業,獨立創業理念不能丟。所以,他在茅廬見諸葛亮的第一句話就是要伸張正義于天下。如果一開始他就待在別人公司里拿薪水,還伸什么伸?當然,諸葛亮是極為聰明的,尤其在選老板上。他深知,國企老板往往智勇雙全,你想想,國企資源一開始就已經擺在那個地方了,找的人肯定是厲害的角。而富二代的民營企業老板多數有幾個毛病:對待錢上,要么亂花,反正“仔賣爺田不心痛”,要么一分都不敢用;對待人才上,自己不懂又不學習,同時還不信任人,就是說,既無能又無胸懷。輔佐劉備,因為劉備是個有故事的人,因為只有有故事的人才能創造未來更多的故事!
第二招 ?資產股權抵質押實現融資N級翻
玄德同學在北方的創業是失敗的,基本上被擠得沒地方待了。但是,對于有心創業而且具備創業素質的人而言,老天總是會偷偷留給一個機會,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還是那句老話:只要你不倒,就不會有誰能將你打倒?!度龂尽氛f得好,“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解釋得通俗一點,就是按照劉老板這樣的素質,遲早要發達的,不發達天理都難容。
玄德同學的最后一次機會是赤壁之戰。最好的機會有時候往往會在最絕望的時候出現,就是說,當最佳選擇與唯一選擇自然交叉時,你的奇跡可能就出現了。當時,荊州公司被老曹吞并了,劉備拖家帶口往南邊跑,若不是趙云拼著命,估計連唯一的兒子都保不住,這么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憑什么去和東吳公司聯手?
劉備這一回玩了一把大的杠桿游戲。他手里沒有資本,怎么辦?可以玩概念的,也可以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融資”。
什么是品牌?品牌就是讓人可以產生于他有利的概念。而品牌的產生,古今中外,就兩條途徑:挖掘;重塑。曹操玩的是塑造,即“挾天子以令諸侯”,劉老板玩的是挖掘,即“劉皇叔。而品牌的落地生根,主要靠在此基礎上的重復,自始至終地重復宣傳。就概念資本,主要是皇叔這個概念,策劃總監諸葛亮出使東吳,給合作對象孫權拋了一張概念牌,咱們劉老板是“帝王之胄”,帝王后裔這張概念牌一打,整個抗曹行動立即高大上了。借來的資本,主要是原荊州公司人馬,本來只有關羽的一萬水軍,前荊州公司少東家劉琦那一萬多也算進去,雖然不是一張王牌,但至少是一張牌,為了湊足抵押金,東借借西挪挪,資本總會有的,這些起碼能增大談判的資本。一來讓有形資產(絕大部分還是國有性質)做抵押,緊接著就是讓無形資產進行質押。
打完這些牌,玄德同學手里實在湊不出牌了。善于制造理念的諸葛亮又憑空湊出一個資本——愿景資本(無形資產)。他勸孫權說,咱們合作,熬過這一關了,前景就明朗了,“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拋出了鼎足三分的愿景,我們合力把老曹趕跑后,你就放心經營你的東吳公司,我們皇叔公司也就能獨立經營了。所謂一將成名萬骨枯,然也!
幾張殘牌在精心策劃之后,居然張張成了王牌,說動了東吳集團,贏得對方的全方位“融資”,不僅融得相對比較強大的水軍、陸軍,還有比較實在的資本:玄德同學獲得部分荊州的占有權,暫時安置員工。
劉備這次玩的絕對是杠桿游戲,風險的可能性十倍、百倍大于收益的可能性。這次杠桿游戲或許可命名為“東風融資計劃”,孫、劉公司幾乎全部的翻盤希望都寄托在偶發性的東風上,他們運氣不錯,一場東風刮過,把孫、劉公司的股票吹得紅紅火火,把老曹公司的股票全吹綠了,老曹只得綠著一張老臉,跑回江北去了。
玄德同學這一把賭對了,幫孫老板賺了個盆滿缽滿,作為“東風融資計劃”的贏家,自己好歹也撈了荊州幾座城池,算是借的,孫老板一時也不好意思叫他老劉還。
第三招 ?融資租賃賺西蜀 跨界整合至稱帝
就著荊州這點借來的資本,注意,是借來的,當然,策劃高手諸葛亮把這一“借”與“租”弄得極其復雜,比TM當年張海給廣東健力寶集團弄的資本運作還復雜。忽而租,忽而借,忽而本來又是劉家的天下云云,目的是為其拿下西川與問鼎中原贏得必要的時間。這一回,玄德同學乘勝直追,又玩杠桿游戲,撬起了整個西蜀,賺下第二桶金,緊接著再挖出第三桶金——漢中。不過這一次,他的玩法與風險系數較之前要低得多,一來他以比較另類的方式跨界做大國有資產,并以不讓國有資產流失為名整合劉璋(叫“同為劉氏宗室,安忍奪之”)。其實,傻子都TM知道,那時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誰是國字頭誰是私字頭,主要看誰的拳頭硬。這就是劉備厲害之處,你還別說,劉同學這一招還真管用,加之諸葛亮非凡之才,之后還真就成氣候了。
從“帝王之胄”這張牌出發,由虛到實,玄德同學堅持獨立創業的理想,不斷大膽且謹慎地融資發展,玩杠桿游戲,終于成為天下三強公司之一。這一路走來,不是一般的強大,最后稱了帝!
玩創業,做做而已可以,如果要玩真的,則不但要有“占有”的雄心與能耐,還要有“分享”的胸襟與資源。明勢、以道、御術、識人、用人,一個都不能少。是故,創業是全方位的,志于做學問者,要坐得了冷板凳;志于走仕途者,要坐得住墊腳凳;至于玩商業者,要坐得穩爛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