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單看這部影片的名字,你是無法將之與抗戰聯系在一起的。在買票之前,我并不知道這是一部抗戰片,只看到演員表里有周迅、彭于晏這兩位我很喜歡的演員,就決定去看。
沒有大戰役,沒有大場面,沒有新四軍,沒有根據地;這不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抗戰片。許鞍華導演把視角放在香港,由于地緣的關系,香港的抗日戰爭注定了沒有大規模戰役,這是一個幾乎被我們遺忘的抗戰角落。與現在繁華和平的香港相比,那時的香港究竟經歷了什么?
許鞍華導演的個人風格依舊明顯,沉穩、克制、節奏緩慢,她把故事里的主角設定為一個個的普通人,方蘭、劉黑仔、李錦榮、方媽媽,正是這些可以選擇成為戰爭過客的普通人,成了影片中抗戰的中堅力量。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葉德嫻老師飾演的方媽媽。
在我看來,方媽媽的人物形象是片中層次最多、最豐富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是那個時代的大眾縮影。
首先,她有著市儈、精明的小市民心態。片中有許多細節體現出了這一點,比如在片子的開頭,方媽媽作為房東,知道了沈先生(茅盾)、沈太太要搬走(實際上是從香港撤離),想要勸他們續租。于是,方媽媽拿出用油紙細心包好的糕點,猶豫了一下拿兩塊還是三塊,最后還是拿了兩塊放在盤子里端上樓。她以可以晚交下月房租等理由來勸說沈先生不要搬走,當發現勸說可能無效時,方媽媽起身離開,把糕點端起來,說“這個你們也不吃了吧”,便下了樓。在當時物資緊張的狀態下,方媽媽的精打細算非常合理,符合小市民的特征。
其次,她小心又大膽,自私又愛國。方媽媽孤身一人帶著方蘭實屬不易,一方面她看不慣日本人的所作所為,口口聲聲罵著畜生。另一方面戰戰兢兢地活著,哪怕在吃飯的時候聽到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立刻吹掉蠟燭,生怕方蘭成為日本兵的對象。她活得小心翼翼,所以當她得知方蘭加入了游擊隊時,第一反應是極力勸說方蘭自保。方蘭離開家的時候,方媽媽說“要打日本人,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這是她自私的一面。方蘭回她“如果人人都這樣想,勝利就真的不會來了”。方媽媽知道拗不過方蘭,又十分不舍,最后追出門口,送了一把傘給方蘭,并且把金戒指塞到她的手心。但是方蘭真的加入游擊隊之后,方媽媽又能夠理解并支持女兒抗日。在之后的日子里,她多次幫助方蘭及戰友們護送情報,十分有膽識。
最后,在大是大非面前,她很有氣節。方媽媽在一次送情報的過程中,連同游擊隊成員阿四一起不幸被捕,但是方媽媽多次告誡她,一定要說不認識自己,把所有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她們被關在憲兵隊總部的時候,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方媽媽和阿四、張詠賢三位女人抱在一起哭,這是面對恐懼與死亡最真實的反應。然而方媽媽寧死也沒有出賣戰友,這是她的選擇,體現了她的氣節。
方媽媽是小市民也是大英雄,影片中的人物大多都是這樣。《明月幾時有》作為一個主旋律片子,被許鞍華導演拍出了不同的感覺。在我們熟悉的題材中,呈現出了陌生的一面。這不是我們熟悉的抗戰片,沒有炮火連天;這也是我們熟悉的抗戰片,有小市民,也有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