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疼痛幾乎是每個人都遇到過的問題,同時膝關節還是個脆弱的關節,一不小心就可能受傷,所以遇到膝關節疼痛,人們往往分不清可能出現了什么問題,因此容易耽誤診斷和治療,所以狐貍先生要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膝關節疼痛!
膝關節疼痛按照疼痛部位可以分為上方疼痛,下方疼痛,左右疼痛,前后疼痛,每個不同部位的疼痛也意味著導致疼痛的原因不同,我們先看看膝蓋上方疼痛。
一、膝關節上方的疼痛:大部分時候是股四頭肌肌腱損傷:股四頭肌位于膝關節上方,是最大的肌肉群。股四頭肌不會輕易受傷,受傷則基本不輕。急性股四頭肌損傷不多見,主要發生在比較嚴重的暴力傷,而慢性損傷多起始于激烈運動,主要因準備活動不當、運動時注意力不集中、場地溫度過低但濕度過大導致,發生的時間點多在啟動加速時大腿伸直的那一刻感到大腿突然一痛。輕度損傷僅僅表現為局部血腫、輕度腫脹,往往傷者還能堅持運動,但按壓髕骨上端會疼痛,自身也會感到抬小腿困難。重度損傷則表現為膝關節彎曲疼痛,甚至彎曲困難,尤其在伸小腿、屈大腿時疼痛厲害。如果出現肌腱撕裂,那真是疼痛難忍,這種情況就要馬上手術了。
發生股四頭肌區域損傷后,首先要排除有骨頭的損傷,如果有骨頭的損傷手術幾乎不可避免。骨頭是否損傷相對比較容易診斷,拍張X片或者CT基本就能判斷了。如果沒有那么嚴重,表現是血腫、疼痛、關節活動障礙,則要排除肌腱的撕脫和肌肉的嚴重撕裂。即使僅僅表現為受傷部位的淤血、青紫,也不能太大意,應該靜養一段時間,因為股四頭肌受傷后不好好靜養很容易造成受傷處肌纖維鈣化,發生骨化性肌炎,會讓你時不時地感覺疼痛或酸痛。受傷當時有條件就冰敷,迅速的降溫有助于減輕損傷程度。
二、前方疼痛——髕骨軟化癥。
在一些運動健身愛好者身上常見的膝關節慢性損傷——髕骨軟化。其發生的頻率遠大于我們所熟知的半月板損傷等疾病。
髕骨軟化癥主要癥狀表現為:①膝蓋處感覺鈍痛,上樓或下樓時疼痛加重;②跪地或下蹲時感到疼痛;③久坐后感到膝蓋疼痛;④伸展膝蓋時骨頭有摩擦感,甚至有聲音;⑤膝蓋僵直感,需要在一定量的活動熱身后能感覺好些;⑥充分休息一段時間或冰敷后可緩解數日,數日后反復。
髕骨軟化癥的高危因素:①腿部肌肉力量不夠:肌肉力量不僅僅是運動能力的保障,也是保護身體的保障。大腿肌肉力量不夠會降低整個下肢的緩沖作用,從而加大了對于膝蓋緩沖的壓力。②膝關節有其它損傷:膝關節是相對密閉的組織,某一處的慢性損傷會大大增加其它地方損傷的概率,因為一方面會直接加重其它地方的功能負擔,另一方面炎癥因子會作用在沒有損傷的軟骨,導致軟骨的病變。
三、膝關節兩側疼痛——半月板損傷、副韌帶損傷、關節炎:
膝關節扁寬呈帶狀,起自股骨收肌結節下方,止于脛骨內側髁內側,其前部纖維較直,并與關節囊壁分離,其間有疏松結統組織和滑液囊,半膜肌腱在該韌帶與脛骨之間擴展,而膝中、下血管在此擴展部與韌帶間穿行。其后部纖維向下、后方斜行,至內側半月板水平斜向前方止于脛骨。因此,后部韌帶在中部寬闊,并與關節囊、半月板緊緊相 連。脛側副韌帶的前部纖維在膝關節任何位置均處于緊張狀態,而后部纖維在屈膝時松弛,由于后部纖維與內側半月板相連,所以膝關節處于半屈狀態并受到旋轉的力量作用 時,易發生脛側副韌帶及內側半月板的損傷。
半月板的損傷診斷,對于醫生來說磁共振是金標準。內、外側半月板位于脛骨和股骨之間,其上面微凹,與股骨內、外髁相適應,而其下面平坦,與脛骨平臺相連接。內側半月板為一環型軟骨,后角比前角寬;外側半月板為一2/3環形軟骨。半月板主要由排成束的膠原纖維組成,起維持穩定的作用;當關節承受軸向壓力時,大多數環周分布的膠原束允許半月板變形,通過關節面分配壓力,從而保護關節軟骨。即使僅移除了16-34%的半月板,關節軟骨面的接觸壓力可增加350%,可見半月板對于關節保護的重要性。內側半月板的活動度要小于外側半月板,但由于內側半月板較緊密地附著在內側副韌帶上,其承受的負荷也較外側半月板大,所以內側半月板更容易受大損傷。
半月板幫助分散關節的壓力負荷,吸收重力造成的關節壓力,又有潤滑關節、穩定關節的作用。在膝關節運動過程中,半月板隨著脛骨和股骨運動,增加了接觸面并有效地分配作用于膝關節的力量,對于保持關節的完整性十分重要。
半月板損傷的自我檢查方法:
1.關節間隙的壓痛:在膝關節內側和外側間隙,沿脛骨髁(小腿大骨頭上端兩側最突出的地方,或者說腿伸直是髕骨凹陷區向兩側的延伸部位,解釋起來好累啊。)的上緣(即半月板的邊緣部),用拇指由前往后逐點按壓,在半月板損傷處有固定壓痛。該方法主要診斷是否存在局部區域的損傷,但未必是半月板損傷,也可能是肌腱附著點、其它韌帶損傷,所以適合于膝關節區域損傷的普查。
2.麥氏(McMurray)試驗(回旋擠壓試驗):患者仰臥,檢查者一手握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將髖與膝盡量屈曲,然后使小腿外展、外旋和外展、內旋、或內收、內旋、或內收、外旋,逐漸伸直。出現疼痛或響聲即為陽性,根據疼痛和響聲部位確定損傷的部位。該方法是特異性很強的診斷方法,一旦陽性,半月板損傷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并且能夠進行初步的定位。
3.強力過伸或過屈試驗:將膝關節強力被動過伸或過屈,如半月板前部損傷,過伸可引起疼痛;如半月板后部損傷,過屈可引起疼痛。
4.側壓試驗:膝伸直位,強力被動內收或外展膝部,如有半月板損傷,患側關節間隙處因受擠壓引起疼痛。
如果出現第1、3、4種檢查的陽性,建議要看看骨科了,起碼膝關節是有傷了。如果是第2種檢查陽性,半月板損傷的可能性很大,直接看骨關節外科了。
如果半月板損傷了,一定要耐心地治療和康復,半月板早期損傷后的恢復一般都比較令人滿意的,拖得時間越長恢復越困難。
雙側副韌帶損傷:
側副韌帶有穩定膝關節的作用。膝部內側的穩定主要依靠膝內側副韌帶,因為膝關節的生理外翻以及膝關節的外側更容易受暴力影響,內側副韌帶的損傷機會相當多,嚴重者可合并內側半月板或交叉韌帶的損傷。
損傷自我判斷的要點:
一般來說,兩側副韌帶非暴力原因導致的損傷比較少見,因此判斷時首先要明確,是否有一個明顯的外傷性行為。
內側副韌帶損傷:①受傷時膝部內側常突然劇痛,之后可以出現很快緩解,因此容易被忽視;②韌帶受傷處有壓痛,尤以股骨上的韌帶附著點明顯;③膝關節腫脹程度較輕,有時無腫脹,因此會錯過治療最佳時間;④半腱肌及半膜肌的痙攣,致使膝關節在放松時會保持在輕度屈曲位置,自我判斷的要點之一;⑤膝關節側向試驗陽性,被動牽拉膝關節向外展開會有劇烈疼痛;⑥出現膝外翻現象時為韌帶完全斷裂,杯具額;⑦膝內側副韌帶有推拉試驗(膝關節側向試驗)陽性:患者仰臥位,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置于膝關節外側向內推,另一手握踝關節上使之外展。如膝內側出現疼痛者為陽性,關節明顯松動者為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
外側副韌帶損傷:①傷后在膝關節的外側有局限性疼痛及腫脹;②“盤膝”位(這個總能理解吧)將韌帶拉緊,再沿韌帶的走行方向檢查,可以查出明顯的壓痛點;③ 膝關節內收應力試驗陽性,術語比較專業,實際檢查中,拍動外側小腿可以引發膝關節的較大疼痛;④ 出現膝外翻現象時為韌帶完全斷裂 。
四、膝關節下方疼痛——脛骨結節骨骺炎:
該病屬常見的無菌性炎癥,大部分人只需靜養2-3周就可以康復。癥狀嚴重者需用伸直位石膏托固定4~6周,后再用物理治療恢復膝關節伸屈活動。但恢復膝關節劇烈活動,則至少要4個月。
脛骨結節骨骺炎主要表現為膝關節下方的腫大、酸痛。特別是在進行劇烈運動之后,疼痛癥狀會明顯加重,甚至出現跛行。該病好發于18歲-22歲,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這一年齡階段仍處于生長發育時期,脛骨骺尚未與骨干完全結合,骨骺在結合前主要由髕韌帶供血,髕韌帶附著于脛骨結節前方,在高強度或劇烈運動時,由于長期反復牽拉,容易造成髕韌帶及附近軟組織慢性勞損,從而引發局部骨質增生,引起脛骨結節腫大,造成供血不足,導致小腿關節出現局部腫痛、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
脛骨結節骨骺炎與骨髓炎等由病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容易混淆,兩者的治療方式完全不一樣,如果確定是脛骨結節骨骺炎,癥狀輕者,只需減少運動量,停止劇烈運動,一段時間后就可自愈。癥狀較重者除了停止劇烈活動外,還應進行氫化潑尼松和普魯卡因等局部注射,幫助消除炎癥的作用。而骨髓炎就完全不一樣了,即使休息一段時間后還是會疼痛,需要進行完整的抗菌治療了。
總之,該疾病的產生主要因為運動不科學,沒有循序漸進,挑戰生理強度造成的。及時發現并治療,在今后參加足球運動中準備賽前充分、提高身體基本素質,就不會引起不良后果。
五、膝關節后方疼痛——警惕腘窩囊腫(BAKER`S囊腫)
腘窩囊腫,癥狀表現為伸膝和屈膝受限,疼痛較輕,膝關節后方緊張膨脹感明顯,常伴有疼痛。偶爾囊腫可以引起下肢靜脈回流,引起小腿水腫。囊腫長大到一定程度甚至會造成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
自我檢查:平躺床上,將患肢伸到床末端之外,膝關節最大限度伸直時腫脹最明顯,感到張力增高而變硬;屈曲時縮小或不見,張力降低而變軟,行走或久站后腘窩酸脹或不適感更明顯,膝屈曲,用手加壓揉按,或持續壓迫,囊腫可縮小,可證明囊腫與關節腔相通。發現早期可以無壓痛,但一般有波動感,B超、X光片可以看到在腘窩有一個類似球形的軟組織陰影。
腘窩囊腫有原發與繼發兩種。原發型起于關節腔而關節本身是正常的,多為雙側,但不一定同時發病,切除后有復發傾向。繼發型常繼發于關節的某些病變,最多見的是骨關節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與半月板有關的膝內紊亂,特別是與半月板后面病變有關系。腘窩囊腫本身的危害并不大,治療也比較簡單。
腘窩囊腫癥狀明顯的,需要進行治療。傳統的治療方式大致有兩種,穿刺抽吸和手術治療。既往多采取后路切口,分離囊腫直至膝關節開口處,結扎囊腫開口后切除囊腫。 但如果腘窩囊腫是因為其他膝關節疾病引發生成,不論穿刺抽吸還是開放手術的復發率都很高,一定要治療引起腘窩囊腫的原發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