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和合? 喚醒自心
——無錫靈山大佛之散記
佛是山的故事,靈山因有大佛而顯其靈性和內涵;心是人的故事,人因有其信仰而明確了行為的方向;當人心和梵音相共鳴時,覺醒本性,喚醒自心;當行為與佛法相融時,寄妙趣于法外,得真意于心中。也許這就是因緣,也許這就是佛道:“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這既是我向往靈山大佛的初衷,也是我禮拜靈山大佛后的感悟……
一、緣起
靈山大佛,位于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的小靈山,南傍太湖,故稱太湖之明珠。對于我這個深居山里的人來講,是那么的陌生,又是那么的遙遠。而讓我真正對靈山大佛產生起興趣的,則是從一首詩開始。
曾記得,在閱讀趙樸初老先生的詩文時,無意之間,讀到了題為《靈山大佛》之詩句:
湖光萬頃凈琉璃,返照靈山正遍知。
身與云齊施法雨,目垂誨眾示深慈。
從茲圣跡留無錫,隨順群情遇盛時。
喜見朋友師子國,和平世界共心期。
詩中,“身與云齊施法雨,目垂誨眾示深慈。”深深打動了我的內心,并勾起了無限的遐想。尤其是對“靈山”這個名稱和“大佛”這個概念倍感興趣。
“靈山”,我過去只是在經書中看到過,應該是指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靈鷲山,簡稱靈山。是佛陀說法之地。也就是常說的“靈山法會”。而無錫的靈山與印度的靈鷲山有何關系呢?如果沒有關系,又何稱其靈山呢?看來,其中必有什么因緣。
“大佛”,往往是就佛像之規模而言。我之所以興趣很濃,緣在于我就生長在樂山大佛之腳下,對“大佛”二字,獨有情鐘。雖然,靈山大佛是釋迦牟尼佛,而樂山大佛是彌勒佛,一個是當代佛,一個是未來佛。冥冥之中,就如同一個磁場,一極是現代,一極是未來,散發著讓人留連盤桓的磁力,我心靈的羅盤在這里感應著過去、現在、未來……我猜想:這就是一個“緣”吧。
也許是佛的召喚,也許是內心的渴望,機緣巧合,因緣具足,今年二月,我竟然沒有計劃,沒有攻略,說走就走,向著心的方向……
二、 結緣
靈山,我來了!
有人喜歡把旅游說成流浪,而我卻喜歡把“流浪”當成一種心靈的釋放,讓靈魂得到安寧,既便是一剎那,既便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也有人喜歡把目的地稱之為驛站,在這里,信仰的驛站和旅者的驛站重疊起來,佛是山的故事,心是人的故事,或許,我的故事就應該從這里開始。
靈山勝境是由小靈山、祥符禪寺、靈山大佛所組成,被人們概況為:一山、一寺、一佛。來往之間,一座座壯觀的大殿,化著上界片片歸宿,一支支燃不完的香蠟,點明浮燥的靈魂,一個個數不清的膜拜,變成寧靜的音符……雖短短幾里路,卻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驅車到靈山腳下,抬頭相望,三山環抱,靈山大佛巍然屹立,氣勢雄偉壯觀。山、佛、寺渾然一體,真不愧為佛教圣地。在導游的幫助下,我一路上的迷惑,逐漸清晰。“靈山”之名,將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相傳,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歸來,游歷東南,來到現在的小靈山,大為贊賞,言:“無殊西竺同靈鷲之勝地也”,故起名為“小靈山”。并囑大弟子在這里建靈山庵,即現在祥符禪寺的前身。佛從西來,剎那即永恒,果然這里的靈山與印度靈鷲山一脈相連,與佛祖有緣呀。這是佛陀灑下的一片云霞,落到太湖就粼粼波光,這是佛手播下的一粒種子,在小靈山清新翠綠。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傳佛祖之燈,續“靈鷲”之道,自然有著不同的靈性。僅小靈山之地形,就令人驚嘆不已。三山環抱,背依靈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青龍蜿蜒,白虎馴俯。這是風水學中最典型的“將軍大座形”,俗稱“太師椅”地形,視為風水寶地。而祥符禪寺則正位于“龍穴”之處。所謂“龍穴”,就是萬物精華的“氣”的凝結點,福地也。即“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玄奘法師便是這“點穴”之人,而靈山大佛就屹立在寺之后山。真是天造之作,妙不可言。
久久相望,片刻頓悟,一種道不明的心情油然而生。是喧囂之后的寧靜,是繁華之后的空寂,還是躁動之后的一劑良方……喚醒著本性的歸位,照耀著原始的慧根。
三、隨緣
隨緣不強求,順其心而游。
靈山勝境不僅是一個旅游之地,更多的是佛法傳道之處。法理冥冥無形中,禪趣寂寂云水間。主軸線從照壁——五智門——菩提大道——九龍灌浴——降魔銅浮雕——祥符禪寺——靈山大佛。修持之覺路,鶯送芳縈;空靈之禪房,荷開碧空。聚三界眾生,佛度彼岸遍娑婆。
過照壁,越佛足壇,眼前一座設計獨特,雕刻精美的牌門,人稱“五智門”,又名“智慧之門”。也就是說,過此門經菩提大道,方能領悟佛法之智慧和哲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修行者畢生都沒有滲透的佛理,經這門就能“頓悟”?我不敢相信,但似乎又不能不相信,因緣和合,自在心中。牌門上刻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組大字,即佛教之“六度”。通俗的說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我想,每一組文字,都會讓我修行一生的。
菩提大道,菩提樹夾道而行,幻想太多,巍巍樹木,盡是法身,郁郁繁枝,無非般若。誰都知道佛陀在菩提樹下得道。菩提,已是一種升華了的標志,一種繁殖不朽的圖騰,一種永恒的化身……不知是樹因佛而揚名,還是佛因樹而興盛。沒有開悟的心,注定和它無緣,只能在見境思境中徘徊。也許只有明心見性者才能聞到梵花芬芳,也許只有自覺自悟者才能知其圓正佛果,就像佛陀成道,人天歡喜。
一曲《佛之誕》,“九龍灌浴,花開吉祥。”用形象的方式重現佛經中佛祖誕生之時的祥瑞異相,生動而有趣。蓮花六瓣綻開,太子冉冉升起,九龍灌浴,雨露飄香,潤之于善男信女,呼聲四起,無不虔誠禮拜。我心里忽然蕩起了佛祖那一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移步是景,處處皆修行。過降魔銅浮雕,便到了著名的祥符禪寺。整個寺院,規模不大,風格古色古香,并帶幾分樸實、簡潔。低調的讓我懷疑這就是始建于唐代的“靈山庵”?曾有詩句道:“白晝重門寂,蒼苔古殿深。老僧香火罷,松柏夜森森。”(宋張堯同《水陸院》)廖廖幾筆,將宋時祥符禪寺的宏大規模躍然紙上。然而,空門之莊嚴,凈土之妙相,豈能是“物”相可以論之。有道是:花開花落,盡羨凡圣雙影,春去秋來,難留禪緣一瞬。入寺,大殿數重,蟠龍藻井,徹法源底。一種寧靜中的張力,一種心靈間的圖騰。晨鐘暮鼓,梵音回蕩;佛煙若水,彌漫我身。虔誠,經絡如血;透明,心明似鏡。心融佛煙,漸漸地升華;魂涌梵音,寂寂地植之經文。瞬間的跪伏,魂似恒永。在肅穆莊嚴諸神的腳下,總是那道不明的膜拜。
在離寺之際,想起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曾記得,08年汶川地震,四川綿竹吉祥寺幾乎夷為平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祥符禪寺與靈山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發愿援助重建。投資幾千萬元,歷時兩年,吉祥寺在廢墟中昂然樹立。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發慈悲心,行菩提道。
四、佛緣
靈山大佛,為釋迦摩尼立佛像,總高88米。右手指天,稱“施無畏印”,為眾生除去痛芳;左手指地,稱“與愿印”,保佑眾生平安快樂。真是宏偉莊嚴,曠世之作。此時,導游像背書一樣地介紹:靈山大佛比樂山大佛還要高17米,青銅焊接而成,用銅量達700多噸……說實話,我心里有一絲不快,不是說比樂山大佛怎樣,而是可以將佛像用來比高低嗎?這能比嗎?有背于佛之本意。常言道:“泥佛不渡河,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真佛內里坐。”豈能將佛像如此世俗化呢。當然,人世百態,各有各的說法,全憑自己的造化,以及對佛法的領悟了。
仰望大佛,雄偉、太虛、神秘,震憾心底的靈魂。
祥云飄升,霧靄盡散,盡顯普照之德。佛祖慈顏,身體勻稱,衣飾褶紋,明快流暢,飄逸靈動,充滿動感。尤其是大佛雙睡視,雙眉半彎,笑中帶智,慈目微閉,欲語先聞。不論靠近或走遠,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關切之中,并且隨著人的靠近或遠離,眼睛仿佛在微微開合,靠的愈近,眼睛就睜得愈開,嘴帶微笑,仿佛有諸多囑咐,使人倍感親切。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去染成凈,覺悟人生。請三支檀香,敬于大佛。“佛前一頃檀香,心中三世牽掛。”很早就有人這樣告訴我了。這不只是關乎于信仰,還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屬于人心中的力量。不管信不信反正我信。正所謂:心香一瓣,遍滿十方。我信,我跪了。心無雜念地俯身,跪下,低頭,一連三次。待我完成儀式后,卻發現自己剛才完全忘了許愿,整個情緒在這神圣的大佛前面得到凈化。難道,我求佛是為了向佛索求?我為自己的想法感到驚慌和不安。求佛不能向佛索取什么。求佛只能是為了拜佛,為了點燃自己的心香。佛就在自心,放下,可以心靜矣!也就是說,生命的真諦是寧靜,是清凈。靜靜的享受生命,靜靜的享受寧靜。山,水,草,木,石,無一處不有禪;心中清凈,則可以生無窮般若。般若者,大智慧,大圓滿,大自在!
那么多人來求佛,我想我是明白了,有些人來,其實是來領受那種遠離城市喧囂尋求片刻寧靜的。就像我。求得心靈的一種寧靜。
佛之面前還是少想點,隨石階而上吧。登云大道一共218級,共分七個平臺,正好符合俗語“救得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據說,大佛是按趙樸初老先生 "五方五佛"之意而建。我暗想,五方五佛不是指:中央毗盧遮那佛、東方阿從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成就佛。我又錯了。趙老對"五方五佛"有全新的演繹,按建造年代的先后,是指北方的云崗大佛,中原的龍門大佛,西方的樂山大佛,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東方的靈山大佛。哦,明白了,原來是中國的"五方五佛"。
終于,到達大佛座前的大平臺。坐在大佛腳下,心里好踏實,好純凈。在這里,重新找回了我舍棄很久的自己,拾回了一顆寧靜的心。翹首瞻仰:大佛百福莊嚴,萬德圓滿,流露大慈大悲神情,體現與樂拔苦胸懷。放眼太湖,萬頃碧波連天際;極目群山,千仞奇峰競風姿;俯視原野,遠樹近村,綠地芳草……一覽無遺。?
五、禪緣
也許人們會選擇瑰麗璀璨的梵宮,也許人們會選擇藏式風格的五印壇城,而我卻選擇了充滿禪趣的靈山精舍。
精舍位于梵宮東畔,粉墻黛瓦,隱藏在山水叢林中。清水寂寂,樹木掩道;細竹籬笆、石燈佇立,就是陶淵明的“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一種“以靜為雅”的閑隱之趣。建筑規模不大,圍繞著中央露天庭院,呈“回”字形結構。多數采用純潔、肅穆的實木、青磚等,表現出古樸自然,淡雅寂靜的效果。我猜想,這大概是當時設計師“佛要精裝,心要簡裝。”的基調。
一入大堂,木質帶風化感的條形格柵頂,透進淡淡的陽光,充滿著空與靈的禪意;竹制的大吊燈刻著密布的經文,有回歸自然無我的感覺;透過細密的竹簾,目光穿越到后院的枯山水,給人許多參悟的想象空間;還有淡黃色“禪”字的竹燈籠,有玄機無限的舊經書,有懷舊滄桑感的前臺,以“靜、簡”為主要基調的擺件……一句話,佛性使精舍充滿神圣;禪意使精舍更加寂靜。每當人們走進精舍,那怕是走錯門的人,頓時自己心會寧靜下來,會感到這禪的氣息,染一身禪的芬芳,帶走一縷禪的霞光。
什么是禪?初聞甚玄。《六祖壇經·坐禪品第五》言:“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也有人說:寧靜的心,質樸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其實,凡是對佛教有點認識的人都知道,禪是不能講的,一說即不中,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
在精舍禪修比在廟里禪修更加輕松、自由。這里,沒有深奧的理論;沒有太多的約束;有的只是充足的空間;有的只是太多的時間;有的只是閑淡清虛……看看云,賞賞花;品品茶,吃吃素齋;抄抄經,打打坐……一切都在不經意間發生,一切都如此自然和諧地發生,包括我的心。讓自己奔波的腳停下來,好讓自己的靈魂趕上自己。
讓我難忘是那夜打坐的體驗。常言道:論禪易,坐禪難。我按照“七支坐法”,守候著一盞清燈,盤坐于枯山水旁,雙足跏坐,背脊豎直,手結法界定印……口念佛號,字字念清,聲聲喚醒自心;句句入耳,漸漸妄心自息。覺醒本性,心源空寂。六塵萬緣一概放下,過去未來一概不想。無煩無惱,無是無非,無人無我,那種意境真是妙不可言。難道這就是:久坐有禪,觀而得空。
明白了,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禪者心也,即平常心也!心中有塵,塵本是心,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塵亦無心。什么功名利祿,什么憂苦悲傷,什么愉快歡樂……均為空、空。我空,你空,人空,心空……一切盡是鏡中花,一切盡是水中月,惋如一場夢而已。
禪,一種智慧;禪,一種心境。參禪悟道,明心見性。心中有禪,看云,云亦禪;賞花,花亦禪;品茶,茶亦禪;吃飯,飯亦禪;抄經,經亦禪;打坐,坐亦禪……時時處處莫非禪也。
終于,在靈山精舍,我領悟到“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禪境哲學!乘興吟詩一首:
不談四壁滿經書,一佛初瞻幾夢乎?
朵朵花開香馥郁,聲聲鐘響醒糊涂。
坐禪定悟心何在,出世懷空道不孤。
物與我身皆幻影,終于明白有和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