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小伙伴發了晨思日記: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一下子擊中了我。
這幾日一直在讀《身體知道答案》。其實這書,我半年前就翻了下,沒翻完。我總是這樣的,很多書有興趣,翻翻讀一半就停下來,不知何時才繼續讀完??磥磉@次的機緣到了,我終于把它讀完。
豆瓣的簡介是這樣的:
“本書作者從一名心理學者的角度,結合大量生動的案例,分析了身體與心靈、意識與潛意識的關系,指出了我們的心是如何構建了自己的世界的。我們身體的很多反應,其實都是有著深層的心理原因的,因而作者提倡回歸身體,將身體與心靈鏈接起來,“成為真實的你自己”,做到這一點后,你將發現,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p>
書的作者是最近還挺紅的武志紅,但我這個人很任性,一般看書都不先關注作者是誰,讀了一大半才從書中發現的。這也是好事,這樣的我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評判,唯一的評判就是能吸引我讀完嗎?
身體的因果論
因果論似乎是佛家的重要理論。我對佛經研究不多,只是覺得這句話很是合適來描述這本書的精神。同時,本文的因果論只限于談論今生,因為前世太遠,不知如何談起,也不知道如何證明,又暫時不能改變,不如只談今生,也算是安在當下的一種踐行了。
身體的癥狀是我們看到和感受到的果,引起身體癥狀的原因的是因。我們常被身體的癥狀所困擾,用各種辦法對抗著不符合我們期望的各種身體癥狀,不敢相信癥狀背后的聲音,甚至失去了傾聽身體告知我們答案的能力。我們不能累,不能太胖太瘦,不能病,不能不“健康”,卻不知,有各種癥狀和狀況才說明我們還活著,才是正常的節奏。疾病癥狀從來都不是我們健康的敵人,我們自己才是。“每一種疾病都是一種表達,當我們壓抑一些東西,不允許它在心理和靈性層面表達時,它會通過身體而表達,這就是身體的疾病?!?/b>
《身體知道答案》開篇以一個故事開始:一個老人家冬天穿十幾件衣服,烤火盆,還是覺得很冷。“這位叫王少光的退休教師說,他變得特別怕冷是從1992年開始的。那年妻子遭遇車禍去世,此后他的體質開始變差,常感冒,衣服因此越穿越多。近兩年,夏天他都要穿10件衣服和多條褲子,而冬天更是要穿幾十件衣服,但還是冷?!?/b>深度咨詢下,才發現這個癥狀并不是一直都有,而是幾年前老妻去世后才有的。老妻的離開,讓他感覺到深沉的孤單寂寞冷,但不擅長表達情況和覺察自己的他,身體幫他如實的表達了:直入骨髓的冷。書中另一個案例也提到身體的冷,常和心冷有很大的關系。
我體會過這種冷。在一次為個案做心輪按摩時,我冷到忍不住發抖。那個個案是家庭壓力很大,但感情受挫的人,她的心里感覺不到真正的愛。我問了句,你心很寒嗎?她就開始落淚……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很神奇,其實類似的感同身受,很多治療師一直在體驗著。準確的說,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只是隨著我們更多的使用“看聽聞觸味”的能力,而使得與生俱來的第六感“直覺”,因為缺少鍛煉而變得越來越弱。而咨詢師和治療師,在更多的經歷中保留或強化這種能力,也更有覺察這種能力的習慣,所以聽起來,像是他們特有的一樣。該書也有大量章節提到這些觀點和案例。大量的生動案例,是這本書的特色之一。
“心靈感應常見于親密關系”。
書中也提到兒童或親密的人之間這種感受力會更強。我也是很贊同的。
我有一個從初一就在一起的好朋友,中學六年我們朝夕相處。高二時,我有一次十點多,從噩夢中醒來又沒有完全清醒,非常難受,我撥通她的電話,話都說不清楚,只是迷迷糊糊說,我做夢了,我好難過……她就感受到了,她說她不知道我做了什么夢,但感受到那種難受,我們就這樣在電話里沉默著,一起感受著這種難過,一起流淚,然后逐漸清醒過來……工作后我們雖在同一個城市,但聯系不多,但有一天,我忽然很想聯系她,聯系后就發現,她確實在一個很低谷的狀態,正想找我。還有一次,一個因她電話丟失失聯了幾年的舊同事好友,我有個晚上忽然找其他朋友要她的微信號。第二天她通過我的驗證,然后聯系上,發現她此時就在離我幾百米的地方。而正常的話,她那時至少該在城市的另一頭。
“吉利根老師說,我們有三種智慧:身體的智慧、認知的智慧和場域的智慧。”我們的身體比我們現在知道的更精妙,更聰明,只是現代人,我們被許多別人的社會的聲音塞滿我們的頭腦,我們聽不到身體真正的聲音,身體在一再的表達無效后,才有更劇烈的方式吶喊,疼痛,生病……而如果我們知道,疼痛,生病只是果,我們聽不到背后它真正想表達的心聲,才是因,你又會如何看待疼痛和疾病呢?當我越來越去向自然療法靠近時,我某種程度很感謝身體的疼痛和疾病,我知道這是他們無奈卻善意的表達。
書中還有個觀點,就是,如果這些表達能通過思想和行動合理的表達出來,身體就不需要用疼痛和疾病幫你表達,你的癥狀疼痛和疾病就會漸漸消失和好轉。所以我們要學習通過癥狀這個果,看到背后的因的能力。書中提到一個自殺傾向者治療故事很是有啟發。“Anne的身上有兩種力量:生的力量與死的力量。死的力量讓她兩次自殺,而生的力量又讓她活下來,不僅鼓足勇氣在培訓課上袒露了自己的傷痕,也決定求助。這兩種力量看起來勢均力敵,但Anne的親人朋友和同事肯定都毫無例外地和她生的一面對話,用盡各種辦法強化她生的力量,而死的力量,人們卻很容易忽略,不知道怎么處理,也不敢去碰。但這又是同樣重要的力量,所以舒老師決定和它對話。
舒老師說,面對自殺的人,和死的力量對話是很重要的。否則,這股力量會令自殺者和拯救者作對。……”
資料老師先讓建議她在死之前先去把一直想做沒做的兩件事去做了:吃頓海鮮,10點后才回家。完成了這兩個已經彌補的遺憾,她還有多少本可以實現的愿望,讓她寫下來,去做做,盡量完成了再去死。
結果當然是好的,做她自己內心想做的事,給了她許多生的樂趣,她雖然還在傷痛中,卻已經不想再自殺了,因為死的力量已經被正視了……
這本書也大量提到NLP創始人艾瑞克森的個案案例,這對很多咨詢師和治療師是很有啟發的。不過上文的做法在具體實施時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理解人生的逆境
最近有個朋友和我說,他最近很不順利,寫好的程序丟了,工資被拖欠,家人生病……我注意到這個朋友是從轉入某個行業后開始這種越來越不順的生活。我很想讓他問問他的身體,“你的內心喜歡這個行業和這個工作嗎?”
書中也提到了,一個女主管上午車發生了一點小擦碰,但被同事建議等下次車禍再一起去修,她的內心潛意識又很想去盡快修,但意識層面上又覺得同事的建議是對的,最后她當天下午就莫名其妙的撞了別人的車,不得不馬上去修了。
我們也會看到有些人,在一些重大事件前,會忽然生病,導致事件改變。不是裝病,而是他的潛意識不愿意去做這事,但道德禮儀或現實上,他又不得不去做,所以身體給他的辦法就是在事件前一刻生病。
有些逆境是為了讓我們成長,有些逆境是告訴我們,這不是我們內心真正想要,所以它用各種狀況讓我們停下來,調頭,去向我們真正向往的地方。從這角度看,它真是用心良苦。我們的心念就是我們的因。當我們持續發現我們處在不順利的環境中,也許我們要思考,這條路是我們的身體和內心真正想去的地方嗎?放下那些條件限制,好像你已經實現了這個目標一樣,看看你的身體是真的喜歡嗎?我們的初心常被各種現實條件隱藏到不知所蹤,但我們的身體是記得的。
菩薩比我們修為厲害的地方就是能看到果背后的因,從根源的因去考慮,而不是從果的疼痛去考慮。而我只愿,我們每個人,蕓蕓眾生,都能在這因果的體驗中,既畏因也畏果,還能不畏因不畏果,走向某種合一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