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陪女兒看動畫電影《瘋狂原始人》,
其中有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
父親為了讓大家認可自己是個有主意的人,
拼命地做出各種搞怪的事情,
卻沒有一樣是切實可用的;
直到最后,
他鉆到一個碩大的骨架里,
利用火驅趕起一群大鳥,讓它們帶著自己和一些動物飛躍山谷,逃離險境,
并最終和家人團聚;
這時候才算是真真的出現了靈感大爆發。
那靈感到底是一種啥東西來?
在五四運動之前咱中國是沒有“靈感”這個詞的,
它出自英語“inspiration”,指一種靈氣;
中國的大儒們就給取了這么一個高大上的名字——“靈感”。
要說之前這個詞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出現過,
《西游記》里就有。
“我的兒,你真個有些靈感,怎么就曉得我是半路出家的?”,
不過這指的是感覺敏銳而已。
我們現在所說的“靈感”,事實上是一種靈光乍現;
突然就想到一種方法,
然后完美地解決一系列棘手的問題;
或者在創作作品的時候,
突然腦袋里就蹦出要寫的東西。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學家凱庫勒做了個夢,
夢到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然后就發現了化學中的“苯”元素。
又據說,
美國的科學家發明出一種“仿生粒子”,
是一種無機半導體和有機蛋白質的混合體。
這玩意就是受到了“魔鬼終結者”的啟發。
說到我們的寫作,
很多人貌似沒有靈感就無法成文;
想寫點啥,得先等著靈感過來光顧一下才行。
大作家史蒂芬·金還真就遇到了這樣的好運氣。
人家去了一趟女澡堂,就寫出了《魔女嘉莉》。
賣了40萬美元哦。
生活境遇瞬間就扶搖直上了好吧?
但在他那本著名的《寫作這回事》中,
我們也同樣知道,
在這一次靈感來襲之前,他的退稿信塞了整整一屋子。
沒有之前長時間的積累,靈感來了你怕是也看不見……
其實,很多時候,靈感就是來自于我們的閱讀和對日常的觀察,
它很可能就隱身在我們每天遇到的一些極小的事件里,和你躲貓貓呢。
而要找到它,不好意思,
先去靜下心來學點什么吧。
一專業多涉獵相對應該算是比較靠譜的做法。
對自己的專業往死里去研究,
深入深入再深入。
好處嘛,
將來可能就會有很多孔方兄來找你聊天喝茶。
多涉獵就是不管什么領域,
自己但凡感興趣的,或者在寫東西的時候用得著的,
也去做一些較為細致的學習,
這樣日后做個演講搞個聚會啥的,
至少就可以因為自己的博聞強識跳出來裝一裝;
寫作的時候,
也就有了旁征博引的資本了。
如果上面這些都沒做過,
又在抱怨自己沒有靈感,
那有衡問一句:
你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呢?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有衡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