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前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樹,每當到了八月,樹上便開滿了淡雅的小黃花,那花香伴著泛有成熟氣息的秋風彌漫開來,沁入人的心脾、充溢在我家小院的每一個角落里,如今桂樹和小院早已在我的視野中消失了,然而每當桂花飄香月近中秋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去世多年的母親,想起她給我烙的桂花月餅。
母親是一位勤勞聰慧的農村婦女,她能把幾分的菜園子種出花樣來,春天種晚熟的青豆和各種時令蔬菜,秋天的菜園更是見縫插針從不讓一毫土地閑置,畦里種白菜、胡蘿卜、芹菜等,畦背上種上水蘿卜、蔓菁,秋后收獲時,總比別人家要多一些,母親就是用園子里種的菜,為我做出了許多至今令我回味起來垂涎欲滴的菜肴來,然而最讓我懷念的是母親親手烙出的桂花月餅。
進入八月,母親沒事的時候總是站在門口看她那棵巨大的桂樹,算計著桂樹開花的日子,嘴里不斷地叨咕著,又要烙月餅了,我的“小饞貓”又要高興一陣子了。桂花終于開了,母親用竹竿把桂花輕輕地從樹上拍下來,然后用水洗凈,放到笸籮里曬到八成干切碎,之后把花生仁、芝麻炒熟,再把花生仁搓掉皮壓碎,接著把紅糖、白面和(huò)在一起在鍋里干炒,紅糖稍微融化和(hé)面粉成團時出鍋,最后把切碎的桂花、炒熟壓碎的花生仁、芝麻和紅糖面粉炒出的面一起放在鍋里蒸熟,以增加月餅餡的濕度。餡準備好后,接著準備裹餡的面,在炒好面粉上拍上些豆油,使面達到剛好用的狀態,然后像包團子一樣把餡裹好,再用模子在反正面扣上圖案,最后就在爐子上用泥陶餅鐺烤了。爐火不是很旺,往往用一塊鐵板把餅鐺和爐火之間隔開,以便把月餅烤到熟而不焦,每當此時,我總是拿著毛巾站在母親身后,替母親擦去不時流下的汗水并焦急地問母親,月餅熟了沒有。母親總是笑著說:“快了。”那神情顯得很幸福,仿佛她烙出的不是一塊塊月餅而是一個個美好的夢。這一個個美好的夢伴我走過純真的童年,于是在等待的過程中,我知道了吳剛、嫦娥還有玉兔……再后來,我漸漸地懂得了這就是母愛:平平淡淡之中注入滿腔的深情。
又是桂花盛開的季節,我已經上高三了,國慶節的夜晚,我和母親沒有在家看聯歡晚會,無法感受演播廳里人們為祖國母親的生日那歡欣鼓舞的盛況,我在一袋子一袋子地往車上背剛掰下來的玉米,暮色中我看到母親,雖然她很健康,但背已明顯得駝了,看到這我的淚水刷地一下流下來,淚光中節日的禮花朵朵綻放,在我模糊的淚眼中綻放出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兒子加油哇!我們馬上就要完工了,今天我們撈面條,國慶節了咱們也慶賀一下!”聽著母親響亮的話語,我沒有吱聲,只是加緊干活。回到家,母親趕忙和面做飯,吃完晚飯已經是夜里九點多了,為了家庭爸爸出外干工程,家中只剩下操勞的母親和我這個即將高考的男丁,剛才我曾因看不到國慶節晚會而在心里責怪爸爸秋收都不回家,也曾抱怨母親干活總是那么好強,而坐在臺燈下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是母親的行為讓我懂得:逆境之中只有拋棄抱怨才能學會堅強。這又何嘗不是母親給我愛的一種方式呢?
95年夏,我的兒子已經2歲了,母親每天帶著小孫子,有時間自己還要下地,70歲的老人了說什么也放不下她的農活。初為人父的我每天忙于工作家庭之間,甚是狼狽,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深刻地領悟到為人父母的不易,心中暗想:一定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然而就在這個夏天,母親突發心臟病住進醫院,在醫院陪伴母親的日子里,我幫著母親梳理她那卷曲的頭發,給他講孫子的生活,每每聽到我說兒子的時候,母親的臉上便洋溢出一種無限安詳的神情,說話的間隙母親總還囑咐我:“別因為照顧母親,影響了單位的工作,要知道孩子是每一個家庭希望,一定要把孩子們教好。”這一年,母親沒能挺過夏天,沒能再從桂樹上往下打桂花,我和我的兒子也沒能再吃上母親為我們烙的桂花月餅,母親去世了,痛苦之后我凝神沉思,方才領悟,母親用她一生對生活的理解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告訴我:“坦然地面對原來是我們快樂生活的根本。”
又是月近中秋時節,我可以花上幾十元甚至上百元買幾塊精致的月餅,但每當吃起買的月餅,總感覺不如母親親手烙的月餅那么好吃,酥酥的帶著淡淡的桂花香,總覺得現代的月餅之中帶著一種世俗的文化、帶著一種商場戰火的硝煙,而母親的桂花月餅,帶給我的是濃濃的親情、濃濃的愛,這愛教會了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關愛別人。
又是桂花飄香的季節,而我家門前再也見不到那棵寄托著我牽掛的老桂花樹了,但它已在我的心中成了一種永恒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