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刷朋友圈,昨天剛加的“X”同學的一條圈圈吸引了我。我欣賞“X”同學文筆的真實,故他的文字我都會看。“X”同學轉的文章作者應該也是簡書知名作者,寫了篇文章大意“為啥我要卸載簡書”的文字,因為我剛加入簡書,有點喜歡簡書,不是因為我次次投稿都被退,喜歡被虐,而是她激發了寫作的靈感,激勵我盡快突破人生第一個1萬、10萬、100萬字,承載了你成長的夢想。因此我認真拜讀這篇大作,想了解我是否誤入歧途?或是簡書于我也無價值?
作者洋洋灑灑4200字。我讀到了其中的不舍,讀到了感謝,也讀到了簡書的價值,更讀到了一個簡書打造網紅的自豪。那么想說什么? 實話,真真切切的大實話。
我想說,人可以過河,但別拆橋(卸載)。 讀完文章有三點感受與大家分享:
1、感恩不足
感恩這事不好說,說少了,忘恩負義;說多了,開始“裝X”。作者大段篇幅描述自己對簡書的不舍、依戀,用不同的手法喚醒觀眾的同理之心,甚至用發白的牛仔褲、小時候玩兒臟的玩偶鏈接到你的記憶,觸摸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但是最終卻告訴你,我愛你,卻無法和你在一起。或許這與不同階段人們對“愛”的理解不同。
10年前我去大昭寺、扎什倫布寺,藏傳佛教對我的震撼,好比一個未經世事的少年,進入另外一個世界,懵懵懂懂的。這個月我剛從塔爾寺回來,35歲剛剛好,經歷一些風雨,看到一些人生的風景,也有些許感悟。
就拿“磕長頭”來說,每一位信徒懷著無比虔誠的心與期待,踏上了朝圣之旅,一生只為能經歷佛祖之光的洗禮,這份虔誠與感恩之心不用多講,見過的人都會被震撼。這次我依然見到沿途磕長頭的信徒,而經歷10年風雨的我,也更加明白那份感恩之心的純凈。我們來到簡書,何嘗不是懷著一份虔誠和感恩的心,期待遇見更好的自己。
別忘了,你的成功源于簡書。
2、心態不好
心態對人一生的成就影響很大,我們看到很多具有成就的人,哪個不是具有良好的心態,在重大壓力下,依然泰然自若,游刃有余。其實從我的角度來看作者,她走到今天已經很成功了,堅持走心,堅持說大實話。但是其中一段寫到,當她寫完文章,發完公號,再投簡書,篇篇被拒,又或者投稿屢屢得不到回應。這里充滿了弱者的氣息,盡管你小有成就或粉絲過百萬,但是我相信一個平臺選稿不會因這個人影響力而不顧文章質量。為什么不能篇篇被拒?為什么要給你回應?抑或是要怎樣的特殊回應?簡書每天投稿量巨大,得不到回應也應該是正常情況。
人生路途時刻抱有“空杯”心態,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后來老禪師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么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里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干嘛還要倒呢?”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干嘛還要到我這里求教?
它最直接的含義就是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很難接納新東西,要將心里的“杯子”倒空,將自己所重視、在乎的很多東西以及曾經輝煌的過去從心態上徹底了結清空,只有將心倒空了,才能走的更遠。
如果擁有“空杯”心態,我相信你還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3、格局不夠
“我就是靠簡書發家的。” 這句話深深刺痛我的心。你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勤奮在簡書成就未來,為何簡書的數百萬作者寫出來的“干貨”就是“水貨”;你可以憑借心靈雞湯激蕩人生,為何小白們就不能在“技術貼”中YY 人生。人生苦短,“女人”何必為難“女人”, 簡書是一個向公眾開發的平臺,相信專欄版主會對自己的版塊內容負責(我首頁投稿成功率為0),他的受眾也是多元化,因此內容不可能迎合一小眾人的口味。 你含著淚,咬著牙在寫作的道路上,有眾粉絲的支持,殊不知支持你的粉絲,希望從你身上獲得他們的成功,你可以不敞開胸懷去擁抱他們嗎?
你卸載了,以后會有成百上千個“你”卸載簡書,但是會有成千上萬個小白們,在簡書的滋養下,走完一生。 因為真正愛他的人,不會因為他有些許的瑕疵就拋棄,那不是真愛,只能是愛過。我接觸簡書時間不久,經歷一個故事分享給大家,我加入某個專欄的微信群,起初大家比較客氣的交流寫作心得和體會,但是每天都會有幾條類似“我要上首頁,請幫我點贊,還差200詞打賞”的文字,我笑了笑,默默的退群了,至今覺得些對不起群主。道不同,不相為謀,各取所需,我們不能要求簡書像伊甸園般純凈,更不能將簡書神化,她僅僅是一個優秀的平臺,供你我書寫走心文字的地方,受傷后找一個地方聊以自慰,僅此而已。
簡書,猶如社會,我們愛她,恨她,但不足以拋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