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我看熱鬧的業務水平亟需提高,這么大個熱鬧竟然隔了半個月沒上去圍觀,新聞變舊聞了才急忙湊上來。不過舊有舊的好,太新的總是燙手。
據說上海臺辦了個《中國之星》,類似《我歌》+《好聲音》的形式,許志安上個月登臺翻唱了歌神的《怎么舍得你》,崔健聽罷相當不滿,指責選歌沒新意沒誠意,話說得直了,多少有些讓安仔和林憶蓮下不來臺。此事一出各路人馬立刻鉆出來大肆分析,上來就站隊,這邊說搖滾萬歲,那邊說港樂不死。可惜這些人要么只懂搖滾,要么獨愛港樂,或者干脆既不知道崔健也不認識許志安。
文字版:崔健“炮轟”港樂 許志安寬容表示待溝通_新聞頻道_濱州傳媒網
看到這個新聞的瞬間,我就本著科學精神迅速地在心中進行了一點量化測量——十個安仔摞一摞,能摞出一個崔健嗎?不能。崔大爺作為中國搖滾各路教父之教父,按理說是該和羅大佑一個級別的,如果黃家駒還活著的話也該是他才能算得上和崔大爺平起平坐。所以照著江湖規矩,安仔這罵還得挨著。
可也不能白挨,話總該說明白,崔大爺說不明白的,觀眾也得腦補明白了,才算對得起他們這出。崔健到底是在罵誰?為什么罵?罵的有理嗎?
崔大爺罵的是那些不思創新,自個兒偷懶,還慣著觀眾的音樂人。尤其是在這樣的舞臺上,手里已經握著交流和展示的機會,也不愿拿出些有趣的新東西來,全當上晚會,但求穩準狠,以最小的代價贏得觀眾最多的選票。
上一季《我歌》,古巨基開場第一首唱了《愛與誠》,隔天HOCC就在SNS上噴他,言辭犀利,相比之下崔大爺對安仔的態度已經很好了。HOCC的指責大意是新編排哪里有半點“做只貓做只狗”的卑微哀婉,全然是豺狼虎豹的氣勢。我確實同意,從藝術價值和所謂骨氣來看,基仔的《愛與誠》遠比這次的《怎么舍得你》更不要臉,不僅拒絕創新,還要把原作往符合觀眾口味的方向改,即使這個新方向并不適合作品本身。不過考慮到基仔是唱完這首就要回老家結婚的人,經紀公司蛋家讓上節目,不得不上,我也就睜只眼閉只眼了。當然,在北上搵食的香港音樂人中,他不是第一個走捷徑的,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古巨基十幾年前在EMI的時候,出過幾張概念專輯,大部分是林夕包碟,一張碟一個主題,班底質量過硬,歌的質量也算是有誠意。個人尤愛06年的《Human 我生》,說的是人生這個老話題,卻不落俗套,基仔細膩的唱腔也很適合演繹老爺的詞。這次許志安的推薦人林憶蓮,早年做DJ,后來以歌手身份出道,和常石磊合作的《蓋亞》為人津津樂道,她的品味照理說也是不俗的。然而當他們站到內地電視臺的舞臺上,統統都慫了。
至于這罵的由來,倒不止是崔大爺不喜歡那首歌這么簡單。
這些年歌唱比賽從來沒有缺少過觀眾,不管是新人舊人,觀眾總是樂于去發現那些好聲音的。類似《好聲音》這樣的比賽盡管選出了一大批好聲音,卻沒有能讓他們順利發展下去。實際上這是合理的,這是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度,好聲音多了去了,光靠一把好嗓子,一身好技藝去翻來覆去地演繹那些經典,實在沒什么價值。現下的大眾視野里,稀奇的是好作品,不是好聲音。有人建議好聲音的團隊做一個選作品而不是選聲音的節目,于是有了《中國好歌曲》。這個節目的命運再一次證明了這個殘酷的真相:觀眾就是喜歡經典,不喜歡創新。那些經典作品——無論是新聲音還是老聲音來演繹,總是更容易得到觀眾的共鳴、承認和喜愛,而趙牧陽、杭蓋、莫西子詩這一類的音樂人雖然也通過這個平臺獲得了更多關注,但是在大眾中的影響力卻遠遠不如《我歌》《好聲音》。
很難去指責觀眾沒品位,畢竟在藝術形式上的喜舊厭新是人類頑疾,而大眾對流行音樂的欣賞水平也還遠遠沒有達到能夠以敏銳的嗅覺和開放的心態去發現、接受新類型音樂的高度。那是專業音樂人的事,就像當年崔健在大陸唱搖滾,羅大佑在臺灣唱民謠,總要有人來把新鮮空氣傳播到人群中去。
不幸的是,不少音樂人并不急于去推動這個行業的進步,反倒順水推舟。崔大爺認為安仔唱《怎么舍得你》沒新意,我倒覺得并不奇怪,他的特色本來就是唱這類情歌,怪的是對此事非常理所當然的林憶蓮,以及更多明明有更好的作品卻要藏著掖著的人。他們似乎認為,觀眾糊弄糊弄就可以了,既然觀眾喜歡經典,喜歡吼高音,喜歡大開大合,那還不簡單,這么辦簡直皆大歡喜。什么音樂追求和同行交流,在收視率的面前都變作了浮云,一眾導師歌手制片人上趕著要給抽著“順耳的就是好”這種鴉片的觀眾再遞上一支煙槍——就好像我們已有的那些作品還不夠爛一樣。
崔大爺曾經教育我們,“搖滾是一種精神”,具體是哪種精神,不好說,不可說,姑且說它是革命的精神吧。革命的精神怎么能容得下這種故步自封的墮落。崔大爺廉頗老矣,一顆紅心還在,總想著有責任去砸爛一切固化的不合理,給大眾打一管新雞血令流行樂壇不至僵死,于是許志安和他的芭樂情歌撞在了槍口上。
就崔大爺的出發點來看,這罵是有理的,可縱是一把搖滾的老骨頭,摸爬滾打這么多年的大爺也不應該不明白其中難處。
崔健說,為什么沒有香港的年輕人帶來一些新的聲音。這就是崔大爺有所不知了,有過的。好幾年前,CCTVMTV曾經把港臺地區最佳樂隊的獎項頒給Mr.,當時Mr.還出席了典禮并且唱了歌,我就是那個時候認識的這支樂隊。前幾年的草莓音樂節,還有過Da Bang,有過盧凱彤,但是Who cares?大家都忙著看G.E.M.,忙著聽情歌,就算是陳胖子,在內地的商演上也得唱《十年》,唱“把一個人的溫暖轉移到另一個的胸膛”。
崔大爺又說了,他相信港樂不止是這些芭樂情歌。言下之意無非是應該唱些別的話題,有些別的思考。大爺也是老油條了,地底下行走多年,難道不懂什么唱得,什么唱不得?要說港樂圈子里最新,最有意思的話題和思考,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已經被ban的,一種是還沒來得及被ban的。香港這二十年的音樂當然不止情歌了,可是能過的了羅湖口岸的只有情歌,林憶蓮要挑出一群夠資格又清白到能上臺的歌手已屬不易,崔大爺何必逼人。就是這么一首芭樂歌,能唱出來也不是沒有壓力的,就因為它是首粵語歌,盡管有無數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人替安仔講話,但平日里有幾個看電視的觀眾愿意聽粵語歌?
內地流行樂壇的死氣沉沉當然需要被打破,不溫不火地翻唱一首二十年前的歌當然不是件光彩的事,大爺確實苛責了,林憶蓮也未免無趣,如果能帶些新人會更有意思。其實大家都用不著急躁,中國搖滾沒有死,港樂也沒有死,誰都不會死,慢慢來,拉福安多皮斯,你看劉歡老師多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