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你肯定聽過:“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掙出來的。”
可我發現兩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一是,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人,通常掙不到什么大錢。
二是,真正把“省”做到極致后,個人財務上也很難有可圈可點之處。
我一位年輕的碼農同事,連一張餐巾紙都能分成4次使用,點個外賣為了省3-5元能花20分鐘湊紅包或拼單。
他曾略帶自豪地說,他每月除去房租水電,消費只要600塊。午餐最常吃8元一份的餃子,晚餐回家自己煮面。衣服和日用品非打折不買,每天都讓我們幫他“砍一刀”。
尷尬的是,前陣子他很不好意思地向我們借錢,說朋友結婚,要準備些份子錢。
“怎么感覺越省越窮啊……”他不經意嘀咕道。
01
你知道么,本末倒置的省錢,其實會造成巨大的金錢損失。
我對這點感觸最深的一件事,是買筆記本電腦時。
兩年前,我為了移動辦公方便打算再買一臺筆記本。尋思著,反正主要用來碼字,就買個性能一般的本子,4000來塊。
估計我運氣也不咋地,沒多久就開始出現問題。
先是屏幕不定時出現豎線,再到休眠喚醒時會突然亮度滿格,上個月,電池居然都鼓包了。
我當時正在趕一篇稿子,又實在擔心鼓包的隱患,只好抱著筆記本電腦跑到線下售后點維修。
一來一回,1個多小時就這么打水漂了。
把我悔得啊……馬上決定換一臺筆記本。
痛定思痛,我內心默念:以后越是高頻使用、越重要的東西,越不能省錢。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省錢”,是買那些看上去更便宜的替代品。
原本想買A,但A太貴,于是買了看起來差不多、價格卻更便宜的B。結果用完狀況連連,最后不得不又回頭買A,或是置換同等級的商品。
以為能省出A-B的錢,到頭來花掉的錢變成了A+B。
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生活在澳洲的David,突然收到房東短信,要求他必須在1個月以內搬走。而苦逼的David在打包收拾物品時,萬萬沒想到——
他光衣服鞋子就有三大箱。
而它們都是當初他覺得價格低廉買下的,不少衣物連穿都沒穿過。此外,自己還買了一堆沒必要的電子產品和小工具。
是的,我們消費時往往為了便宜而下單。兜兜轉轉,它們最終將花費更多精力去面對和處理。
注意力和生產力,悄摸摸地被嚴重稀釋。
李笑來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說過這樣一句話:
“凡是能用錢買到的,其實都是便宜的。如果能用錢,保證自己的注意力不被分散,那是非常劃算的生意。”
注意力>時間>金錢,你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它們就會在哪里生根發芽。
02
這幾年,我慢慢看清一點:
過分省錢,容易讓你忽視更重要的事。因為幾乎沒有任何一件事,可用單一維度衡量利弊。
你眼中的虧,沒準是個驚喜禮包;
你眼中的賺,沒準讓你血本無歸。
我一位原本2018年就想買自住學區房的同事,到今年還沒買成。近兩年樓市不太好,房價微跌,他始終猶豫不決,總想著過陣子會不會繼續跌。
上個月,他所在城市發布了入學新規,要求學區房在6年內只能有一個在片內小學就讀的名額。
心儀許久的學區房,頓時價格飆漲,每天看房源app他都心驚肉跳。
在此之前,他經常念叨的一句話是:“我要買的房剛需帶學區,當然要慎重。”
可這并不是慎不慎重的問題,說白了,是想抄底的占便宜心態。
道理不難懂,打個比方。
超市里的蔬果生鮮有時在晚上8點后打折,但多數人不會蹲等到那時再買,一般看到品相不錯、價格合理的菜就直接買走回家了。
原因很簡單,一是省時間,二是不耽誤飯點。
它跌了我們不覺得可惜,它漲了我們也不會竊喜,畢竟買菜是為了做飯過日子對吧?
OK,轉換到買房或是投資這類大額交易上,許多人心態就變了。
老期盼自己入手的是最低價,而忘記了做這件事的本質和目的。
真到房價腰斬了,他們會買嗎?
不會。
他們會以為還能再跌一半。
結果就是,在占便宜式的省錢心態中,不斷失去機會,直到永遠錯過。
03
《窮爸爸富爸爸》里有一個觀點:金錢并不能使你變富有。
錢只是個工具,只有合理聰明地花出去才能產生價值。否則擁有再多,不過是存量思維,它只是一個冷冰冰的數字。
不少人省錢,是抱著“省下越多,我就越富有”的心態,咬牙切齒扣扣索索看似勤快。
其實,這只是一種懶政。
我認識的一位女性朋友,懷孕后辭職在家休養。
1年半后,她打算請個保姆然后自己重返職場,卻遭到老公和家人的阻攔:
“明明你可以帶娃,干嘛要請保姆花那冤枉錢?”
為了省錢,
·原先月薪過萬的老婆要在家帶小孩;
·看電影都舍不得去電影院;
·新衣服、新鞋子基本不買。
對他們來講,職業規劃不重要、掙錢能力不重要、興趣愛好不重要、享受生活不重要,省錢最重要。
這種生活品質,錢賺再多又如何?
省錢意義不在于“不花錢”,在于你攢下一筆錢,它能用來購買更多服務,它能讓你有時間去做更擅長的事,它能讓你產出更有價值的東西。
Anna Lappe說,?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最可惜的,是你投了棄權票。
再退一步說。
經濟學中有個說法,本金不足時,勿寄希望于資本力量。
許多人一邊拼命省錢,一邊在收入上乏善可陳。解決問題,最快的方式是抓主要矛盾。賺錢技能,明顯能解決大部分問題。
舍本逐末去省錢,到頭來不過是一場自我安慰。
04
財富的意義是什么?我覺得包含兩點。
1、增強你判斷輕重緩急的能力。
熟悉我的讀者知道,我向來支持年輕人攢錢。
可攢錢和吝嗇,完全兩碼事。
當你明白儲蓄在個人財務上的重要性,更能分清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是沒必要的事,每件事的權重在你心中日趨清晰。
它讓你更加理性,也讓你的錢發揮更大作用。
優質的花錢足以升級你的財富,剛才提到的學區房,就是個典型例子。
2、增加你控制金錢的能力。
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
“金錢需要一分一厘積攢,而人生經驗也需要一點一滴積累。在你成為富翁的那一天,你已成了一位人生經驗十分豐富的人。”
我特別認同。
一個人在增加財富的同時,他對財富的理解、對金錢的控制、對消費的理解力,也將逐漸強化。
直至成為金錢的主人。
最后我想說,當我們提到省錢、提到延遲滿足,不是說你要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而是利用它幫助自己建立理性金錢觀。
你掙錢的能力在變強,你用的東西在變好,你花的錢卻在變少,以及你有辦法讓財富處于迭代增長的良性循環。
你生活的所有層面,都在朝好的方向走去。
這或許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