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智能制造不能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鋼鐵智能制造的價值體現在能夠幫助企業順應市場趨勢的變化,實現向個性化定制和制造服務化轉型。政府及相關機構需要廣泛開展對智能制造的解讀、宣貫和培訓,對接企業的實際需求,以經濟效益驅動推進企業的智能升級。
2016年,中國鋼鐵會員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為1.08%,遠低于工業行業5.97%的平均水平。只有以較低成本向市場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才是鋼鐵工業的發展出路,因此,應將利潤率作為衡量我國鋼鐵工業綜合實力的關鍵指標。
不僅如此,還應加快鋼鐵智能制造相關標準體系建設,鼓勵通信設備、裝備制造、軟件開發、工業自動化、系統集成等領域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參與標準制定,制定可以與市場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
在國產工業軟件方面,應開展鋼鐵工業軟件服務企業的認定工作,制定更加優惠的工業軟件產業財稅、投融資、知識產權扶持政策。加大國家各類專項資金對鋼鐵工業軟件基礎研發、產業化、推廣應用的扶持力度。
要鼓勵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符合中國實際的鋼鐵智能制造集成應用解決方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匯聚鋼鐵產業鏈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終端用戶等各方資源,共同推進面向應用的鋼鐵智能制造相關理論研究、技術研發、數據共享、應用推廣,形成開發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數據技術、產業和應用生態體系。
另外,創新合作機制和方式應支持第三方機構作為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各方資源,開展標準制定和技術積累工作,同時強化智能制造先進模式的應用推廣,構建起企業實踐經驗的交流機制,有效推動鋼鐵行業智能制造的協同發展。
以“中國制造2025”為契機,國家將促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建設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鋼鐵企業應緊抓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應用的歷史機遇,培育市場競爭新優勢。
智能工廠也將實現對工廠的實時優化控制。通過實時的數據采集、全程協同的智能排產、質量全流程的智能管控、關鍵設備狀態可視化及預測維修、能源環境精準管控、物流協同優化,實現工廠管控集中化和扁平化;通過數據集成和共享,生產、物流、設備、能源等資源形成自主綜合、聯動平衡和優化調度,實現協同高效的柔性制造,提高產品質量、減低能耗與成本。
另外,通過互聯網與采購、銷售、研發、服務的深度融合,可打通產業鏈信息通道,整合產業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實現從需求識別、產品研發到服務的全生命周期協同優化,精準對接供需兩端,助力供給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