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大的新聞,是饒宗頤先生離世。澎湃新聞客戶端標題是,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先生的去世標志著一個學術時代的結束。
饒宗頤,1917年生于廣東潮安 ,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現當代國學家先后有錢鍾書、季羨林與之并稱,稱“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
網上看到上海大學出版社的“珍本南社舊籍叢刊”第一輯,九種十七冊,孔網只有一家店整套出售,一千五百多元。南社書店未進貨。詢問南社紀念館工作人員,她說,太貴了。都是后裔和研究人員直接和出版社聯系。給了我出版社電話,發行部的范先生加了我qq,把價格表發給了我。他說,明天讓負責的同事與我聯系。
繼續整理《南社文學》,剩余部分爭取年前弄掉。
從三樓上找出一本1992年的《蘇州群眾文化大觀》,二十六年前的書,印刷質量實在是比較差的。但內容比較豐富。介紹了各地文化館、文化中心的情況,還有特色文化活動,以及優秀文藝作品。介紹了蘆墟山歌、蘇南花燭等吳江的民間藝術項目,即現在的非遺。介紹了莘塔文化中心。文中說,群眾性文化活動為鄉鎮培養了一批文藝骨干,文化中心現有文藝創作、文藝演出、文學創作、書法美術等數支業余文藝隊伍,文化站經常組織培養、開展活動。文學創作喜獲豐收,業余作者的文學作品近年來在省市級、全國報刊發表六十余篇。
當年文化站位于新馬路鬧市區。內有電視錄像、電子游戲、桌球、圖書閱覽等。有一個當時很氣派的影劇院。影劇院地下室是茶室。茶室里的老板姓費,每天在一塊小黑板上寫天氣預報,他的粉筆字寫得很好看。后來,茶室改為飯店。飯店的三個老板之一,現在已是本地一家小有規模的民營企業的老板。
當時的文化站站長是陳眾亮老師,曾是我高中時的歷史老師。他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莘塔曾成立過一個文學社,社長是陳老師,編了一份社刊,刊名《杏花雨》,是我取的。我是編委之一。但刊物只編了一期或兩期就停掉了。
鄉鎮合并后,莘塔沒有文化中心了,后來,看電影的人少了,影劇院也拆掉了,造了商品房。
當年的莘塔,體育比較好,有籃球隊、乒乓球隊、象棋圍棋隊等多支隊伍,農民籃球賽尤其突出,莘塔被譽為“籃球之鄉”。八十年代,我在部隊當兵,電視里看到一部紀錄片,里面有家鄉莘塔的幾個鏡頭,其中有電影院的,觀眾從電影院里走出來,陳老師走在最前面,滿面春風的樣子。
陳老師退休后去了吳江,身體不是很好,幾年前在吳江開會見到過。現在可能很少回莘塔了。
《蘇州群眾文化大觀》中,有一篇“吳江文學社團”,提到社刊說,該縣鄉鎮文學社,均由文化站組建……一般都定期編印社刊,為作者提供作品發表園地,如蘆墟《蘆漪》、松陵《垂虹》、平望《石榴花》、震澤《青豆》、梅堰《綠萼》、黎里《汾湖》、南麻《延陵》、銅羅《瀾溪》、同里《耕樂》、莘塔《杏花雨》……
1989年,陳眾亮老師受省政府表彰,獲評江蘇省群眾文化先進工作者。
如今,有些刊物早已消失了,如《杏花雨》、《綠萼》、《瀾溪》等,也有很多還在。蘆墟的《蘆漪》改成《汾湖》,是汾湖地區唯一的地方文學刊物。
寫完以上文字,似乎還想說點什么,就湊一首小詩收尾吧。
一晃悠悠數十年,青春往事已如煙。
杏花春雨江南好,飄落無聲到夢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