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中國醫生》是一部講述在突如其來的疫情下,由張涵予飾演的張競予院長帶著眾多白衣逆行者們臨危不懼,對抗疫情的電影。也知道這個故事改編自距離我們很近的真實事件。
但當看到袁泉,馮文娟,李沁,乃至很多女演員都放棄顏值管理,以“毀容”式造型出場時還是嚇了一跳。
你能想象在《流金歲月》《我的前半生》等電視劇中,一向飾演氣質清雅,美麗大方的白領精英的袁泉;
在電影《無雙》《赤道》中飾演冷艷角色的馮文娟;
在《白鹿原》《中國機長》中形象甜美的李沁;
她們面頰紅腫,臉上發炎長痘出現在觀眾們的眼前嗎?
雖然張涵予,朱亞文從來都不是一舉一動都要加濾鏡的流量,但在一部電影中多次狂爆“粗口”的情景我想也是不多見吧?
但在看完電影《中國醫生》后,我認為這次在電影中被“毀容”的女演員們是最美的角色之一,男演員每次爆“粗口”式的臺詞感人至深。
為何?
只因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醫生!
眾所周知,改編于真實事件的電影向來不好拍,而這部改編自距離我們很近的真實事件,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電影更不好拍。
因為從主旨上既不能脫離客觀真實又不能百分百的重現,不然就成了紀錄片。而在藝術加工上也不能過于夸張,脫離事實就失去了改編于真實的意義。因而我認為電影《中國醫生》擺在創作者面前的有兩個難點:
一曰“取舍”
真實事件的時長可能短暫,也可能漫長,而無論是30分鐘還是30天,都需要在90至120分鐘的電影時長中展現,那么從一個短暫事件中去延展,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意義,從一個漫長事件中去濃縮,精華出事件所傳遞的精神便是考驗創作者“取”什么和“舍”什么才能把一場危機拍出來?“危”與“機”也是故事的核心,前者是客觀發生的危險,后者是通過人為努力得到的轉機。
二曰“升華”
真實事件的經歷者往往都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按部就班地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過著平凡的生活。但當危機突發,困難來臨時,他們挺身而出,不怕犧牲,沖鋒在前,成為了大家心中的英雄。
但這個從平凡到英雄的過程則絕不像超人摘掉眼鏡換上披風那么簡單,更不是用超能力去保護他人。而是一種由普通人的血肉之軀“升”到鋼鐵般意志的過程,也是從具象到群像的“華”。一“升”一“華”便是考驗創作者如何表達好人物的內心世界,在人物塑造上做到既不以偏概全,又不能面面俱到。
下面我們來看看電影《中國醫生》是如何在真實事件中做取舍,拍出危與機和升華人物的?
2020年春節前夕,兇猛襲來的疫情讓猝不及防的人們感到無助甚至恐慌,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成了“暴風眼”。患者不斷涌來,醫院已經達到收治上限。怎么辦,停止收治還是繼續?
電影開場幾分鐘,“危”就來了,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鋪墊,馬上將急迫與緊張準確的傳達給觀眾,回想起當時我們自身的經歷,每個人的心都跟著劇情提了起來。
張涵予飾演的張競予院長(以下稱演員名),其角色原型是“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原院長張定宇。
為了貼近角色,張涵予不但跟著張定宇生活了幾天去模仿他的體態特征。
“收,必須收,有多少收多少!”
于是我們在大銀幕上看到了一位極具湖北人個性的硬漢,一個真抓實干,有擔當,有魄力的張院長。在他的堅定下,金銀潭醫院將辦公室改造成ICU,對病患來之不拒,整個醫院頂住了超負荷運轉的壓力,為援鄂醫療隊的到來爭取了時間。
朱亞文飾演的廣州醫生陶峻,李晨飾演的上海醫生吳晨光(以下均稱演員名)與無數醫務人員從全國各地逆行出征,毅然決然奔赴疫情前線支援。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成了人們與病毒之間那道最堅強防線。
然而,真正的危情和考驗還在后面,由于情況太過突然,讓醫療物資瞬間短缺,也讓醫護人員的工作量飆升!人手不足,物資不足,各科的醫護人員都來支援,但由于大家比較陌生,沒有磨合,還沒有默契,難免有些手忙腳亂。
電影絲毫沒有回避人們在生命威脅與危機之下表露出來的恐懼與慌亂,而是敢于用鏡頭直白地展示出來,可謂“取”之有道!
易烊千璽飾演的楊小羊(以下稱演員名)剛參加工作,插管不熟練,朱亞文沖他發脾氣:
“從明天起,你離開ICU!”
醫護人員因為長時間戴口罩臉上被壓出了深深的凹痕,長時間悶在不透氣的防護服里,護目鏡緊勒,汗水浸泡讓他們的臉頰紅腫,甚至發炎長痘。
如此超負荷的工作已讓他們的體能達到極限,但患者數量仍在上漲,危機還在加劇,他們的精神壓力處于崩潰邊緣。
朱亞文抱怨:
“醫務能力能不能搞得定啊!”
“ICU?都能停電”......
工作人員向院長匯報:
“咱們醫院又有醫務人員感染了”
“真的扛不住了”......
這些都是對醫務工作者精神壓力的真實寫照,也是相當到位的群像展現。
醫生是英雄,但也是平凡的人,他們在面對暫時無解的病毒與巨大的壓力,不斷病倒的戰友,也會感到精神上的挫敗。甚至還會失去自信地質問自己“到底有沒有資格”去做醫生,去拯救別人。
這種人之常情在電影中得到了真實而準確的體現,“取”得好!
在大危機之下,一個又一個小危情接踵而至!工作會上,張涵予拍桌子大爆粗口:TMD!老子的醫院能力沒有問題!
面對混亂無序,擁擠不堪的人群,袁泉飾演的文婷主任拿著擴音器喊道:
“我可以救你,也可以找你算賬!”
袁泉本身就是湖北荊州人,一口武漢話,鏗鏘有力,但更有力量的是她所飾演的重癥醫學科主任文婷面對危難時的沉著冷靜,是那一雙始終疲憊的眼睛里深藏的堅毅不屈。
因此,在電影里除了許許多多叫你哭也叫你笑的那些平凡又偉大的醫務工作者群像外,我們又能看到張涵予和袁泉兩個具象的代表,醫務工作者們最真實的壓力和反應匯聚在這兩個角色身,從而產生了一個強有力的爆發!
他們始終牢記使命,堅守崗位。從最初的節節敗退到積蓄力量迎難而上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在電影《中國醫生》中就是醫務人員群體使命感的成功體現。
從第一個危情到來,劇情跟著鏡頭一路狂奔,所有醫務人員都面臨著接踵而來的挑戰。
心肺復蘇,插管,上呼吸機,上除顫儀,上ECMO體外膜肺氧合......一切我們在以往醫療影視題材作品中看過的,沒看過的場面紛紛而至。
每一位醫務人員都在“不擇手段”,爭分奪秒地從病毒手中“搶人”,極其真實的刻畫了當時醫務人員的工作狀態。于是,所有人的驚慌變成了眾志成城,共抗危難!
但,這就勝利了嗎?
疫情初期,我們對病毒知之甚少,沒有對策導致束手無策,當病人不幸離世,家屬的情緒瞬間爆發,而最直接的情感“發泄”對象就是醫生,我們能看到在電影《中國醫生》中也絲毫沒有回避這個,甚至將院長推到了。?
我認為主創在這一點上素材上取得“大膽”而有意義!
病患家屬的情感大家是能理解的,但過激行為是絕不接受的。可作為醫務人員,卻必須扛住所有的壓力,即便是傾盡所有去與病毒“搶人”,即便是暫時的“束手無策”,即便是家屬的不理解,一切的一切只因他們這身白衣所代表的指責而必須去承受和面對并且不能放棄。
顯然,本片導演劉偉強相當的“貪心”,他通過129分鐘的故事不光想展現整個醫療系統的超凡運轉,還讓大家知道每一個生命背后都有醫務人員的無限付出乃至疫情期間全中國的同心協力。
所以《中國醫生》成功打破了電影普遍“以主角為中心”的規律,著力塑造的是民族英雄的群像。片中沒有明確的主角,但每個人又都是必不可少的角色!
可謂是做到了取舍有“道”,并且拍得有“危”有“機”。
轉機在哪?轉機在于奉獻,這里有醫務人員的無私奉獻。也是前文我所說的“升華”所在。當然,所有的觀眾都能看懂這部電影中的“升華”,他們對此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罷了。”
多么樸實無華的準確描述,但卻能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家通過電影都意識到了,醫務人員是一個偉大的職業,但卻是一個平凡的人,之所以將平凡的自己變成偉大的英雄,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
這個從普通人到英雄的過程,升華得妙啊!
不光是醫務人員的無私奉獻,每一名普通人在危難之時的奉獻都很重要!
只有研究病毒才能得出有效的對策,但研究病毒需要樣本,面對剛剛失去親人的家屬誰又能輕易說出捐獻遺體的請求呢?
那名答應將奶奶的遺體用于醫學研究的孫子只不過是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一位,當他做了這個決定,哽咽地簽下名字,而站在他對面的朱亞文深深地鞠下一躬。
這又是一個從普通人升華到英雄的過程!
張涵予的妻子也不幸被感染,但她沒有因為丈夫院長的身份得到什么特權,而是獨自在家隔離,直到病情危重入院搶救。而作為院長的丈夫在妻子插管后都只是通過視頻去鼓勵昏迷的她。當一切轉危為安后,由倪虹潔飾演的妻子握著丈夫的手卻心疼地說:
“你白頭發多了好多啊”
張涵予只說了六個字:“老婆,感謝你啊”,這又何嘗不是在替所有醫務工作者感謝支持他們的家人,而這些這些醫務工作者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更是一種從普通人到英雄的升華。
而這樣的升華,在電影中無處不在!
有臨陣脫逃又回來堅守崗位的醫院保潔員,有方艙醫院里漸漸康復起來的,跟著護士一起唱“草原最美的花,火紅的薩日朗”的病人們,每一位都是普通人,但在危機之下,每一位都力所能及的為抗疫做出奉獻。
關于抗疫的故事,你能想到的和你無法想象的一切,都將在電影《中國醫生》中一一呈現。
“通過武漢和全國援鄂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至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患者清零”,一句轉錄自新聞發布會的旁白作為電影的結束,此時,黑暗的放映廳里的啜泣聲此起彼伏。
因為在所有的中國人在不同程度上親身經歷了這場全民抗疫后,在看過《中國醫生》這部改編自這場真實戰役,取舍得當,拍出危機與轉機,準確地塑造人物、升華人物的電影后。我想每一位觀眾都想對平凡卻偉大的醫務工作者們說:
“感謝你,為我們拼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