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去承認,在所有的親密關系中,關心對方是一種必須的部分,“關心”是一種心情,也是一種行為。我們往往是關心的心情濃郁泛濫,但有時候落實到行為上似乎就變了味道。
父母對對子女的關心似乎是一種“管太多”;戀人之間的關心變成了“查崗”,朋友之間的關心成了“不懷好意”。
當我們面對這種如炮彈襲擊一樣的關心時,大多數人都會想著早點能將這種愛的供養給抹殺掉。不得不去承認,這種關心在心理上是會給人造成一種壓抑的感覺,被關心者往往會覺得自己沒有充裕的自由空間。
那真正的關心又會是怎樣的呢?
關心是具有繼承儀式的,它可能來自幼年時父母對我們那“無微不至”的愛。
在小時候,和小伙伴一起出去嗨皮,每當盡興回家時就會迎來父母那所謂的關心:"你們在哪兒聚的?吃的什么呀?一共多少人?花了多少錢?......”
當我們被問及的時候,想回答但是又不知道怎樣回答,但是當我們真的張開嘴時,卻發現父母其實并沒有太多興趣想聽,話題又跑到了別處。
每次都是這樣,但是我們似乎又無可奈何。有時會抱怨到,他們到底是不是真的關心自己?
如果說是父母不關心自己,便覺得可能是冤枉了他們。但是如果不是關心,哪里會問那么多問題呢?
我很厭惡這樣的關心,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女朋友以后,卻發現悲劇居然傳遞到了自己的身上。
那年,她在外地培訓學習。有一次她和朋友們一塊出去玩,我可不放心她。畢竟是一個姑娘家,心里甚是擔心。于是就想掌握關于她的全部行程,知道她每一時刻的動態。想問問她去了哪里?吃了什么好吃的?有木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在外面是否安全?...
畢竟她是一個人在外地,在我的意識里,這樣關心她似乎是應該的,也是作為一個男友應盡的職責。
在那天我給她打了三次電話,出發一次,中午吃飯一次,晚上回來一次。本以為她會感到溫暖,但是沒想到這份善意的關心居然換來了她的大發雷霆。回來就跟我生氣說:“你難道是不相信我嗎?”
我當時就沉默了。
擔心的背后怎會彰顯不信任的危機?
我們會常聽有人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我這不是關心你才問你的嗎?要是別人我用得著這樣嗎?”出于關心而提問并沒有錯,但善良的出發點并不能掩蓋傷人的后果。如同我關心女友一樣,本是對她的關心,而無意間卻是傷害了她。
關心里沒有不信任,也沒有不理解。只是可能關心的方式錯了,一個正確的方式就是打開幸福大門的一把鑰匙。
關心一個人要懂得理解一個人的感受,做到感同身受。我們可能很多人只知道盲目的關心,而完全忽略了對方情緒的變化以及所處的環境,后果自然是得不償失。關心也需要懂得尊重,尊重才會獲得認可。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的關心?
1、從情緒入手;
2、開放式永遠比封閉式好;
3、傾聽永遠比提問更重要。
在情緒上要以關懷的口吻表達對對方的關心,例如:“今天的聚會開心嗎?”或“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嗎?”
開放式的關心,例如:“你覺得xxx怎么樣?”或“你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能和我分享分享嗎?”
傾聽似乎是最重要的,在傾聽的過程中,對方可能會向你訴說的更多,對你表達的更加真摯。多聽,用心去感受對方,去聆聽對方的需要與渴望,避免把聊天搞成像法庭提問一樣。
總而言之,關心要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式,避免把關心當成了兩個人誤會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