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上,經常見到寶媽們吐槽:孩子做作業,暖不熱凳子,一會兒渴了要喝水,一會兒要去上衛生間,一會兒筆不好用,一會兒頭不舒服……有時是你想不到的各種借口。其實各種借口背后是孩子的專注力不夠。不僅僅是孩子,我們成人,也經常是這種情況。要完成一份文字材料,手機短信響了一下,拿起來看看;微信提示音來了,再拿起看看;然后開始去翻翻抖音,逛逛淘寶,一個上午材料寫了不到800字。還埋怨說:干擾太多!其實,也是我們的注意力分散了。
在《超級學習者》這本書中,作者斯科特·H·揚總結出超級學習的九大原則,其中第二條原則就是專注(注意力)。
作者發現有三種不同的干擾源會導致注意力下降或者注意力分散。
一是環境。舉個例子,好多朋友想要瘦身,就要創造一個有利于瘦身的環境。比如說喜歡吃點小零食,可是很多零食的卡路里是瘦身的宿敵。如果零食在手邊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拿出來,如果零食不在身邊,忍一忍也就過去了。所以,對于想要瘦身的朋友,就不建議在包里、在辦公桌邊放糖果。想要專注學習呢,就把手機放的離自己稍微遠一點,不要放在觸手可得的地方,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減少一部分干擾,也就是給自己創造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
第二個干擾源是任務。作者認為,有些學習活動本身比其他活動更難讓人集中注意力。同樣是學習,有的人閱讀的時候就不太容易保持注意力,但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專注,就選擇記筆記,記筆記的過程是再理解的過程,而且邊讀邊記筆記,重復給大腦信息,增加了記憶的概率。我們也可以把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完成一個小任務,增加一份自信心。多個小任務完成的疊加,就把干擾源驅走了。
第三個干擾源作者命名為大腦,我認為情緒更合適點。當大家有情緒的時候,特別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因為你的大腦被情緒占領了,所以不想學習。生氣時學不進,恐懼時學不進,狂喜時也學不進。先平復情緒,可以聽一些輕音樂,做一會冥想,或者什么也不做,接納自己的情緒就好。情緒平復之后,就可以專注學習了。
如何做到專注?作者給了兩種方案:一種是心流,一種是刻意練習。
心流是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一個概念,大家有空有興趣的話可以讀這本書,名字就叫《心流》。他認為:心流是意識和諧有序的一種狀態,當事人心甘情愿、純粹無私地去做一件事,不摻雜任何其他企求。心流的成因和特征包括:注意力,愿意為之付出的目標,有即時的回饋,忘卻和屏蔽日常惱人的瑣事,達到忘我的狀態。 “刻意練習”是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2000年以后發展出來的一套學說。可是,對比一下“刻意練習”和“心流”,我們就會會發現,雖然二者說的是兩件事,但是有很多相通之處。心流,可以說是刻意練習的一個結果。比如小孩子玩積木,從兩塊積木摞不到一塊,到搭建一個物體,在刻意練習中,孩子體驗到心流,最后樂此不疲。
所以,專注力是可以培養的。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要打擾專心致志玩的孩子,多鼓勵,給孩子創造獲得心流體驗的機會,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