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個朋友發朋友圈:她老婆剛生完孩子,想補補身子,兩個醫生說的關于桂圓完全不一樣,他在百度上查也有兩種說法很迷惑:說百度也不可靠了。
前天看了一篇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給微信團隊的講話:提到微信用戶從1億到8億需要突破的點--人際過載、信息過載。一部分人發朋友圈少了,因為不知道自己發的內容會被誰看到;同時各種軟文、沒有來源的信息充斥著朋友圈,對于三四線城市或者年紀大的小白用戶可能就信以為真的,四處傳播說微信說的,微信是權威嗎?信息可靠嗎?
你會仔細觀察會發現,現實生活中總會有兩個專家,說法完全相矛盾、對立,導致大部分人不知道該相信誰?比如房價是漲還是跌,同一時期會有兩個專家;股票是漲是跌,年輕人是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等等。
你有沒有定期清理朋友圈的習慣,如果有你會發現很多你當時轉發的過幾天就已經失效過期了;如果沒有,你可以去試試看。
自己現在開始轉向紙和筆的寫字,堅持回歸紙質書的閱讀。前段時間把簡書、知乎、微博能刪掉的APP都刪了,公眾號都取關了;定期做做減法,清洗大腦,然后再做加法,加加減減。
再回看自己在為知筆記上的付費專欄,還是從30萬字近200篇文章里選出的自己認為比較好的十篇文章,現在看來深度還遠遠不夠。
第一,突然有一天我的閱讀方式改變了,不再是過去的被動閱讀一本書,而是想自己提問、然后通過各種渠道去找答案,讓知識之間產生了鏈接,這種學習效果顯然更好。提了十幾個問題,發現可以成為自己的知識架構體系,花一番功夫可以形成專欄文集。
1,手機閱讀的弊端?為什么出現手機閱讀?該怎么做?
2,閱讀理解的誤區(讀一遍就想會就要會)?為什么?怎么辦?
3,如何進行深度學習?為什么需要深度學習?
4,為什么需要獨立思考?怎么訓練獨立思考能力?
5,自學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訓練自己的自學能力?
6,如何提升寫作水平?
7,如何好好說話?如何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8,如何進行理財、投資?
9,心理學該怎么學?有哪些流派?
10,微觀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有哪些知識點?
11,跨學科知識MBA、EMBA都有哪些科目?怎么去自學?
共計有20個左右的問題,都是我感興趣和關心的話題。
就拿第7個問題來說,我是怎么做的:把《溝通的藝術》中關于自我袒露、溝通的廣度和深度、親密關系溝通、沖突處理重點挑出來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關于理解同理心+傾聽+提問+建議的模式再看看。
結合自己以前參加的培訓:性格風格的大致了解、共同話題八大主題、客戶異議處理情緒安撫。在在行上約見行家:聲音、手勢體態、目光微笑、語速慢下來語氣堅定;追問提出好問題、傾聽同理心、跨對方、捕捉關鍵詞復述。
把這些知識點都串起來,觀察生活并慢慢用上,反思總結保持耐心,一點點的提高。
自我提問進行主題閱讀+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第二,盡量從源頭上去獲取高質量的知識,并進行反復閱讀、寫作訓練。
邏輯思維得到APP后面的專欄我都沒有訂閱了,一是讀不過來、再就是一次一篇,可能我會覺得萬維剛的好我等他更新差不多的時候一次購買,集中去先把架構了解清楚再進行拆分閱讀抓重點做筆記。
現在開始盡量保持和手機的距離,回到經典再版多次的教科書,做高質量的反復閱讀并寫筆記。從追求量到追求質的階段,可能下一階段又開始量的階段,量到質、休息、質到量如此反復。
昨天發了一條朋友圈測試(今天早上刪了),有個朋友留言說佩服每天堅持如一。我回復她:從來都沒有啊,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工作的,再說我也做不到。
就拿寫字這件事來說,日更開始我就知道我做不到,正常邏輯規律是這樣的某段時間有時間有靈感集中寫,有時間一天好幾篇,一段時間不想寫了休息一下,再開始慢慢有了習慣。還有就是平臺的變化,最早空間、后來豆瓣、再到簡書、現在回歸紙和筆,以后可能敲打成電子版放到網上。
長期寫下來的人大體都如此,而且是穿越了好幾個平臺。
我為什么有這樣的體會了,工作是如此。自己打了5年羽毛球過程也是如此,這還是有興趣的事情,過程中也階段性瓶頸和過量需要停下來休整。做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邏輯:開始-堅持-重復,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瓶頸、困難、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