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略吵,啰嗦幾句。
寫字是件小事,事實上也是件費力的事情,甚至有時候很讓人惡心,我想,凡是寫過的人大都會這樣覺得。如果你寫字很潦草的話,對此更是深有同感,因為那慘不忍睹的畫面真的很難看的。好在人類的智慧到目前為止,發揮的得還不錯,發明了計算機。這樣一切都好辦多了。不管寫字難看與否,輸進去的和打出來的都是一個模子的,很多場合下,好壞不用擺到臺面上看,這對于愛比較的國人來看,確實是一種解脫。再往下一步發展,計算機再配上互聯網,基本上信息的輸進和輸入都可以解決了。這已經可以滿足人們的表達的需求了。
是的,扯遠了。想說的是,其實是寫字。
一般,我更傾向于將寫作稱為“寫字”。因為,文字性的東西,不管是一般性的文章或是應用性極強的報告、計劃書也好,這都是由單個的文字構成的。也就是,一本新華字典,幾乎可以囊括由簡體字組成的書面作品。文章,畢竟是由字組成的。
先說說寫字的作用,大概可以說個幾點出來。
從實用性的角度看,寫字是任務完成的交付物。工作和生活中,用到寫字的地方多了去,不管你寫字水平如何,基本上都得寫兩句。什么匯報工作、什么郵件、什么考試寫兩句作文等,不要以為簡單,有時候多了還會應付不來呢。
從個人表達角度看,矯情的人,或者說表達欲望強烈的人,多少都會通過寫字來說幾句話的,這個時候,文字對他們來說,真是個再好不過的工具了。畢竟,低成本的表達和宣泄,與開個演唱會來搖頭晃腰地表達自己,絕對是劃算太多。并且,借助互聯網,理論上看,也能覆蓋不小的范圍了。
從寫字對思考方式影響的角度看,有人認為寫字是為了更好的思考。我覺得,寫字是有助于更好的思考。這兩個動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為了提高自己思考的水準,后者的目的可能并不是奔著提升“智商”去的,那只是寫字附帶而來的饋贈,至于寫字本身這件事他們樂不樂意去做,還說不準呢。至于寫字為什么有助于思考,自己想,不想啰嗦。(因為有的人認為寫字其實妨礙了他們智商的發展,比如很多巧舌如簧口若懸河的人)
好了,來響應下開頭說到的:為什么寫字有時候會讓人惡心?
對寫字沒興趣的人,這很容易理解,反正沒興趣的事情硬要去做,確實是挺讓人憋屈的,惡心只是憋屈到了一定的程度罷了。對于文字愛好者,寫字的惡心在于,有時候,到達一定的程度后,你發現你沒有靈感了或者是很難尋找到靈感了。對于不以寫字為生(興趣使然偶爾寫寫,但是可有可無的影響不大)的人沒什么,畢竟不寫就可以了嘛,看看別人寫的得了。對于以寫字為生的人,失去靈感簡直是災難性。不管你怎么整,反正沒有整出來東西的話,就沒飯吃。至于前面提到的達到一個“度”后才會遇到瓶頸,這個“度”是隨人而異的。有的人閱歷多、看書多、積累多,這個“度”來得晚;有的人本身家里的米缸沒啥米,又不會從鄰居家借兩斤,那這個“度”基本上就來得快了。至于筆者本人,基本上一個月也讀不了兩本書,所以,很多時候說到寫字,幾乎想死的心都有。但轉念一想,以自己的水準,輸出不了燕窩鮑魚,輸出兩個肉夾饃煎餅或是白饅頭來自嗨自樂一下,也還是可以的。這樣一想,也就釋然了。
以上也算是自知。人總是需要有點自知能力的,這跟寫字無關,其他很多方面都這樣的。自知是正確處理自己和周遭世界的前提。這其中的自知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二是感知或者說了解到別人對自己的認知。前面一層要做到不難,畢竟腦子和手腳都是你自己的,你每天干了啥事,上了幾次廁所那是你自己的事,你自然是很了解。后一層要做到,不是那么的容易。很多人并沒有發揮主動性去有意識地關注,所以很多的狂妄自大和妄自菲薄都是這樣子產生的。那么,這兩層含義里邊,那一層才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呢?這個說不準的。有的人對自己的認知足夠深,即便是在旁人不理解的情況下,也是可以堅持作出一些事情并取得成效;有的人對自己的把握不到位,但是在旁人的刺激下,卻也是可能通過努力,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也是可以有一番作為。
扯遠了,繼續說回寫字的靈感。文字這個東西是需要一定的沉淀和積累的,這不僅僅是閱讀和思考上的沉淀,也包括生活閱歷上的沉淀。生活閱歷上的沉淀雖然不意味著百分百的親自體驗,但畢竟多少也是需要一點的。寫字,剛開始的時候,會注重內容,之后,可能更注重形式,但是隨著寫作的往后發展,我們會更加注重內容以及更高級的形式,這就需要依賴靈感。所謂的獨具匠心、巧奪天工,都是需要人腦迸出來的火花。這個迸的時間可能是很短的,但是就為了這一瞬間,這個用腦的人可能為此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和時間。具體可以參考下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開茶館搜集素材的故事,也可想想李白晚上睡不著起來喝杯酒寫下“對影成三人”的詩句也不是偶可得的事。
有人會認為,寫字是需要閱歷和積累的,否則寫不出好的東西。這話有道理,但是不意味著對。有經歷和體驗當然是非常好的,但不能就此定論沒有體驗過的就寫得不好。蒲松齡寫出了好東西,就真跟很多的鬼狐打過交道?文字這種東西,是以標記的形式來闡述故事和觀點,門檻不高,一般水平上的把弄還是可以做到的。至于有深厚內功的,更是游刃有余,看看羅曼·羅蘭給三位名人寫的傳記,他自己本人沒有經歷,不也寫得膾炙人口?并不是所有的滄桑經歷者都可以凝練成紀錄自己滄桑的文字的,要不然很多的文字工作者基本都要沒飯吃。反過來看,好的文字創造者,不見得就一定歷經滄桑,遍歷跌宕起伏。當然,有經歷畢竟是好的,但是這其中需要付出的成本應該是不小的吧。
其實,對于文字的工作者,除了惡心,還有其他的事情讓他們不舒服。比如,在今天,除了少量的著名人士,一般的文字工作者的文字很多是直接變現不了的。意味著他們的很多東西,基本上都是自己憑著興趣、為了工作或是期望能變現去完成的。文字這東西,它再隨性,也是人寫出的,它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的。要不然網絡上的二流子隨便一篇博客隨便一篇散文就能拿獎了。青島大蝦一個能賣個30元,要是今日,一個人寫的東西,一字能賣個三毛八,就已經發財了。這時,有人要發話了,你怎么滿口銅臭味呢,那是我喜歡做的事情啊,不求回報!好吧,不想說太多,大多數的文藝青年都這樣,你跟他說談物質,他跟你談情懷,挺沒勁的這樣,拜托。情懷不是沒用,那也得看是誰的情懷,也得看是什么時候談的,大哥。
再然后,寫字多了,難免的,多多少少會背上類似于矯情文藝這類標簽,恕我直言,有時候,這玩意貶值得跟“無能”之類的詞語差不多了。無名小輩,又沒能如世俗眼里所期待的變現,偶爾舞文弄墨表情達意又沒啥水準,沒太大必要。但若實在憋不住還是要寫兩個字,那請繼續吧,又不是太壞的事,對吧?
此外,只能說,部分寫字多了的人,很容易沉溺于自我的世界,這其實是蠻危險的。寫字本身所需要的敏感性和敏銳性不是每個人都有,也不容易獲得,即便是大大咧咧的人,也需要一絲細微的心思才能寫得好一點吧。怎么說呢,雖說寫字本身需要一定的靜下來,但是真正的沉下來不是沉溺,而是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味的沉下來不能自拔,其實也會讓他們錯過很多,包括經歷,包括機會。
——都說寫字的時候,斷字要恰到好處(最好短句),看的人才會感到舒服。我看了看上面寫的幾個字,發現頭暈目眩。本想改改,但想想,畢竟,已是下午時分,人困,懶得改了。看不舒服的,就不用再看了。畢竟,上面寫的,只是啰嗦的廢話而已。
2015年12月12日 于海淀 翠微百貨樓下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