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很多同學喜歡寫上一句“手拿著錘,萬物是釘”的論斷來提升著文章的思維層次。
當然在看《窮查理寶典》后,越發高頻。書中有相關論說,怕翻譯有偏差,我引用了英文原話。
“手中有錘子的人,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釘子。”他在前提上有做了一定的背景陳述。說的是大多人都被同樣的標準教育出來,學到的是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所以解決問題時也習慣于使用同樣的方法。
但我想說這不是正常的嗎?人類進化,或者從嬰兒到大人的成長,不都有這樣的階段嗎?
人類進化歷程
因為看到的是錘子,所以翻看著人類的石器時代,同樣是用一木一石的捆綁方式,但出來的工具就那樣的不同,當石頭鈍時,是錘子。當敲擊面鋒利時就是斧子或者鏟子。當細長尖銳時就變成了矛。難道你看到一木一石就說:“你怎么還用個錘子”,這樣來顯示自己的見識?!
小孩成長歷程
小朋友玩玩具時,當他知道用十字螺絲刀能擰開螺釘時,他就喜歡到處擰一擰,當試到六角螺釘時,他發現了不適用,然后他找到了套筒板手……
最后我也查詢了馬洛斯的錘子語錄,完整了解這一套“錘子論”,希望對你有用:
·??? "When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 problem begins to resemble a nail."
·??? 當你僅有的工具是錘子時,所有的問題就漸漸會像是釘子。 (狹隘的經驗主義)
·??? "He that is good with a hammer tends to think everything is a nail."
·??? 善用錘子的人傾向于把所有的事都看成釘子。 (教條主義者)
·??? "If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you tend to see every problem as a nail."
·??? 如果你僅有的工具是錘子,你就容易傾向把所有的問題都看成釘子。(機會主義)
·??? "If you only have a hammer, you tend to see every problem as a nail."
·??? 如果你只有錘子,你就容易傾向于把所有問題看成釘子。(片面主義)
·??? "To the man who only has a hammer in the toolkit, every problem looks like a nail."
·??? 對于一個在工具箱內只有錘子的人,所有的問題就看起來像釘子。 (主觀主義)
·??? "When all you own is a hammer, every problem starts looking like a nail."
·??? 當你除了錘子一無所有時,所有的問題就開始看起來像釘子。(客觀實際制約思維模式)
好拗口~還是回到“錘子與釘”這個論述,說的就是不能盲目的工具論。
我讀的是工科,學的是汽車工程,有做過金工實習,那時我們全班人已經知道同樣是一套刀具,但在熟練的技工手上,他們那一套刀具是異形的,數量更少的。老技師會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將標準刀具進行改造,減少換刀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所以同樣的道理,同樣是一把錘子,你怎么知道別人其實用的是“錘子+”、“工具+”呢
當我們實踐性地使用一個工具,其實踐中可以識別出他的適用范圍,還有適用階段。
用實踐去驗證自己的知識,而不是將思維都外包給別人。
名人講的話就真理了嗎?他的話也就是個“錘子”,需要你加工、活用到實處才到改善自己的生活。
愿你得到一把“錘子”,然后將它變成“錘子+”
最后,新一期“百變圖進化營”開始咯?http://dwz.cn/5fcre5
當然這里會教到你如何將導圖這把“錘子”,變成自己的“錘子+”,
優化工具,活用工具,無招勝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