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魚子面。再次聽到這幾個字時,我幾乎沒有猶豫就做了決定,今天就吃這個。
第一次聽說和吃到撥魚子面是在烏魯木齊,那是三年前,我去參加一個培訓,和張姐同住一個房間。張姐的老公是山西人,剛好在烏市工作,于是給我介紹他們最喜歡的面食----撥魚子面。這是我第一次聽說撥魚子這種吃食,在去的一路上,我都在想象這種面食的樣子,距離培訓中心走了差不多20分鐘的樣子,我們在一個臨街的小飯館門前停下,這就到了。因為是夏天的緣故,一排小館子都把桌子擺到了門外,尋吃的人們在各色桌子和長的方的圓的凳子間穿梭,挑選著地方坐下等候,我們在一處稍微靠邊的桌前坐下,老板熱情的再抹一遍桌子,邊問吃什么、拌什么菜,并送上茶碗和茶壺,大聲吆喝著:“三份面魚兒,一個雞蛋西紅柿,兩個毛白菜。”在等候的時間里,我說自己從未吃過這種面,也想像不出是什么樣子的。張姐的老公可能是因為愛吃的緣故,講起來也是都有聲有色。他說,小的時候吃的東西并不多,但山西人愛面食,總能做出各種花樣,他最愛吃的就是撥魚子面,煮熟后盛在碗中各種顏色混在一起很好看,老家做的撥魚子是一個一個用手掌搓出來的,面也是用胡蘿卜汁、西紅柿汁、菠菜汁和出來的,很是費時間。他還說這里的撥魚子和老家做的很像,也有各種顏色,只是機器加工的,這個地方雖然距離單位較遠,但也會常來吃。
老板的動作很快,就這么一小會兒的工夫,三碗撥魚子面就端了上來,熱氣騰騰地擺在我的面前,只見三個粗陶瓷的海碗里面各盛著大半碗,有白色的,有桔色的,有綠色的,個個都有3厘米長,是中間比筷子頭略粗兩頭變細的梭形,我學著樣子把菜在碗里面拌幾下,然后再舀到嘴里,滑滑的很是筋道。這碗撥魚子面給了我視覺和味覺的雙重體驗,還讓我想起了魚缸里面游來游去的小金魚。
當我再次聽到撥魚子時,眼前浮現的就是那碗顏色鮮艷的胖胖的小金魚模樣的面。
來到塔指西路的一家面館前時,我愣了一秒鐘,這個地方我來過!突然記起去年夏天,一個同事說新開了一家面館,菜有很多種,一次可以吃到多種味道,于是辦公室的7、8個同事都沒有回家吃中飯,呼啦啦地去吃面。我們到的相對較早,是第一撥客人,面端上來時一大盆,和各種菜擺在一張桌子上,我們圍著桌子盛面,再繞桌子一周澆上喜歡的菜,然后回到坐位上開吃。
今天再次來到這個面館,我們挑選陽光充足的位子坐好,我仔細搜尋撥魚子的字樣,終于在門玻璃的防撞條上看到了幾個小字。當有人排隊時,我們也站起身去排隊,看著盆里熱氣騰騰的有著8厘米苗條身材的撥魚子面,我突然明白了,也許是第一次吃的撥魚子面給我印象太深,讓我的記憶一直停留在昨天,以至于缺少了顏色和文字的提醒,上次一大幫同事來吃面時,這有如長江銀魚一般苗條身材的撥魚子,在我的眼中就不是撥魚子,而是變成了其他。我再一次細細品嘗,我要吃出更多的味道來!
撥魚子面由小金魚變成了小銀魚,身材變了,樣子變了,但在喜歡它的人心中,從沒有改變過??诟泻偷赜蛱厣]有因為我的孤陋寡聞而有所改變!
對于喜歡的東西,就比如面食,人們總能做出各種花樣,吃出不同的感覺。不會因為外表的改變而改變深植于內心的想法,喜歡就是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