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學會學習》第三章——超越學科:人文教育批判
整個第三章如它的標題,充斥著作者對(1992的美國)人文教育的批判,。這里的人文教育是指一系列學科的集合,如我們國內當下的學科分科教學。她在文中的很多語言讀完我都寫下了四個字:不敢茍同。
人文教育真的不適合于大眾的普遍教育模式嗎?作者給出了三條理由來說明不適合。
一,她說人文教育僅僅著眼于部分人類能力的發展,把它強加給所有學生必然導致結果上的不平等。她批判莫蒂默·阿德勒將平等的教育和相同的教育混為一談,標準化的人文課程設置,并不適合所有的兒童。
我想的是,雖然不管老師教的多么好,學生之間的接受程度總是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孩子們在各個學科上取得的結果看似不平等,實則從某總意義上來說,他們如果都實現了自己的最近發展區也是最好的結果,談不上平等。有些學科如數學確實越往后學習,離日常生活可能越來越遠,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可是如果只關注與學習數學本身忽略考試帶來的負面情感,在學習過程中,數學對發掘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是從兒童的興趣出發,音樂、藝術,這些領域難道不也是家境更優渥的家庭的兒童更有優勢嗎?又何來平等可言,比較像鋼琴這類的樂器也價值不菲,能獲得專業的藝術指導課的服務費用也是上不封頂。
二,她說單一模式的人文教育課程具有令人迷惑的政治背景,但在中國,人文教育的政治意義是錯誤嗎?
作者說,人文教育成為一種享有特權的知識形態而服務于社會精英。即使當前讓所有孩子都接受特權教育也只是顯得追求平等教育,試圖讓所有孩子接受特權知識是不可能的,學科課程規定了最終的教育方向,提前假定了教育結果,但教育就像對話,事先不應該設定結果。
誠然從作者的語言中能讀出來,她在暢想理想的教育。我同意她說的,教育不應該和最終的職業有關系,但學科課程的設置,我想,孩子真的有自己想研究的,感興趣的領域嗎?他們還沒有見識過世界的樣子,如何為自己的未來做出選擇呢?如果選擇權最終交給他人,即便學生有自己的選擇,又何嘗不是在控制之下。從大的層面說,國家對現代教育的投入難道僅僅是為了每個青少年最終成為一個合格公民嗎?難道這中間不體現著國家未來的發展使命?科學技術的進步需要人才,民族文化的昌盛也需要人才。如果一門課程單單只是對一些人沒有日常生活的意義,比如數學、物理,只能說明,結束公共教育之后,不適合繼續在這個領域投入,選擇其他的生活方式也是多姿多彩的生命體現。
三、分組教學錯在哪里?
作者說分組教學可能是學生收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前面也說了,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那根據此來進行分組,不也是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嗎?作者希望學生應該學到一些他們真正感興趣,也真正有能力學好的知識。這是她理想的教育體現。難道一開始的不感興趣就可以不接觸了嗎?對于小學生來說,可能不是不感興趣,大部分只是畏難的情緒更重一些罷了。況且分組后,某一學科學習能力弱一些,就意味著可以有精力和時間去找到更擅長和感興趣的方向,重要的不是分組本生,而是如何做好分組后的工作。
確實如作者所言“給孩子一個同等質量的教育,并不意味著給所有孩子一個同樣的教育”,在我們國內的教育實踐中,雖然所有學生都學習一些標準化的課程,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課程中得到的結果,發展的程度也是千差萬別的,不管是什么模式,都不可能完美,期待作者后續能在關心的基礎上,進一步闡釋在當下學科課程背景下的改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