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婚姻家庭遇到的苦,你會跟自己的孩子說嗎?
這是一個發生在中國大多數家庭的故事。
一個小男孩出生后,爸爸每天都很忙,家里大多數時候是他和媽媽在一起。爸爸很孝順奶奶,奶奶一旦和媽媽發生什么爭執,爸爸總會對媽媽說,她是老人家,你忍一忍就過去了嘛。
于是媽媽就會很難過,覺得爸爸不重視自己,媽媽默默地躲在床邊哭泣;小男孩就會跑到媽媽身邊說,媽媽你別難過,你還有我,我會保護你。然后媽媽抱著兒子哭了。三十歲媽媽的哀傷,在三歲的兒子眼里那么大,那么大。
中國夫妻大多都是:“床頭打架,床尾和”。可是這一切,兒子只看到了前半部分……一次又一次的爭吵讓媽媽和兒子越來越近,媽媽和爸爸越來越遠。
周而復始……
終于有一天,他長大了。
他遇到了自己喜歡的女孩,婚前他對她百般呵護,寵愛有加,直到他們進入婚姻。他告訴女孩,我媽媽很不容易,如果你愛我,就請跟我一起好好孝順她。女孩點頭答應,心想懂得孝順的男孩人品一定錯不了。結婚后,兩人過得很幸福,他們有了自己的兒子,他們都很開心。
可當遇到妻子和母親起沖突的時候,他會對妻子說:她是老人家,她為了帶大我受了很多苦,你就容忍一下嘛。女孩傷心地哭了。
這時小小的兒子跑過來,用他幼稚的小手替她擦干眼淚說:“媽媽你別難過,你還有我,我會保護你?!比畾q女人的不容易,在三歲的孩子心里那么大,那么大。于是從小在他心里,埋下了一個“我要保護媽媽”的夢。
周而復始……
這就是在很多中國家庭上演的情緒配偶的故事,當然還有女孩版。
中國有多少孩子在本不該承擔父母的情緒的年齡,就承擔起了成人世界的情緒,在他們小小的心里,要承擔成人大大的情緒,爭執和哭訴是他們看到的,和好和修復卻是他們不曾看到的。
這種情緒的錯位嫁接,指的是你把本應發泄的配偶身上的情緒,錯誤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讓孩子背負了大人應該背負的責任,讓孩子不自覺地去履行大人對配偶的的情感義務,這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極其嚴重,甚至要耗費掉他的一生去履行而不自知。
在家排系統里面,這種孩子的性格被稱之為反依賴型性格,是由于孩子在孩童時代,跟孩子同性的父/母給伴侶的愛不夠,伴侶就會把需求放到孩子身上,企求獲得這種情感的滿足。
這種孩子,他在自身的愛都還沒有得到滿足,他還需要父母給他很多很多的愛時,卻要去給予大人都給不了伴侶的愛,可想而知他在長大以后面對自己的感情時,他本身的愛肯定是匱乏的,那他給予伴侶的愛也會相對少。這就是一個惡性的循環。
相信大多數中國家庭的孩子都多多少少有過這種當情緒配偶的的經歷。而這些孩子在面對自己的婚姻時,感覺現實跟意愿差別太大,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無力感,非常苦惱。
這種把孩子當作潛意識里的情緒配偶的現象,就屬于家庭關系排列的異位,而解決方法很簡單(以兒子的角色為例)
具體解決方法如下:
對你的母親說(當面或者腦海中想象與母親對話都可以):
1、媽媽你是有丈夫的,我爸爸才是你的丈夫,我不是。
2、我把你的情緒還給你,相信你們自己可以處理好這些情緒,我不再插手你們夫妻之間的情緒。
3、媽媽,你要的愛,只有爸爸才給得了你,我給不了,我只是你的孩子,我替代不了爸爸。
4、我是你的孩子,我只能給你孩子的愛,同時我只需要你們給我對孩子應有的愛。
5、爸爸媽媽你們的事情是你們的,我同意并接受你們處理方式,我不再做批判與評價。
6、我從你們的關系中退出來,我要做好我自己的事情,請你們祝福我。
這樣理清了自己身上錯位承擔的配偶情緒之后,整個人都會輕松很多,處理自己的情感當然也會隨之簡單得多了。
請記住,千萬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你的情緒配偶。假如忍不住想要跟他傾訴,請記得告訴孩子:這是爸爸媽媽的事情,我們自己可以處理,謝謝你能聽我傾訴,但媽媽不需要你幫忙,媽媽可以自己處理。
文章中的故事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觀心靈成長根據故事分析了其中的家庭關系排列原理及相對應的處理方法,希望能對大家在解決父母與孩子情緒錯位的問題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