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兩個主角交換人生背后,曾國祥對這個概念執著的真正意圖在于,他認為這是一代人在探尋自我過程中有過的共同經驗,每個人都有兩個靈魂,它們在個體成長中交相輝映,彼此成就。----《人物》
感悟:
曾國祥這個名字對于我來說是極其陌生的,如果《人物》文章的題目不是”《七月與安生》導演曾國祥--把反叛包裹起來“的話,我想我是不會點進去讀了那一篇長的不像話的文章的,吸引我最初的點就是《七月與安生》。或許,你也如我一樣,只是知道這部電影的名字,但是如果說上這部電影導演你卻一無所知的話,那么說兩個人物,你或許就知道了---這兩個人,一個叫曾志偉、一個叫曾寶儀,一個是曾國祥的父親一個是他的姐姐,這樣或許你就明白了吧。如果不是看到曾國祥的照片,我是無論如何不會想到他是曾志偉的兒子的,就像周冬雨在試鏡的時候第一次見到曾國祥說的話一樣,我看到他的照片,也會這樣說”導演很帥啊“,哈哈,附照片如下:
說實話,我至今還沒有看完《七月與安生》,但是搶了小小愛奇藝的會員三天,我看了開頭便被別的事情岔開了,三天過后當我返回來再去尋找的時候,已經不是會員了。但是有兩件事情使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很深,一個是同住的兩個舍友爽和媛媛這兩個女生在不同的時間紅著眼睛對我說:”《七月與安生》真的很好看的“,我說:”哦“,其實我的內心是拒絕的,我的淚點極低,她倆都哭成那樣我不知道自己看后會變成什么模樣,所以我是很忐忑的;另外一個場景就是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臺灣金馬獎女主角時,她們上臺領獎的狀態,既讓人感到舒服有覺得和很美好,令人心生羨慕。或許就是這樣兩個因素,促使我開始看這個電影。
但是,意想不到總是在不經意間,我不曾想到導演這場女人戲的背后竟然是一個只有三十六歲的臺灣的帥帥的男導演,正如文章所說的”曾國祥,擁有女性視角的反叛導演。在內地青春片里,大多數女性角色的成長,不是在第一次性經驗之后突然覺醒,就是因為墮胎帶來了慘烈的后果,打破這個套路的,是一個來自香港的局外人“。曾國祥說他從小是在女人堆里長大的,除了這些伴隨他的還有媽媽阿姨們的麻將聲。但是又有什么關系呢,他成長的有目標有理想,有著男孩的狂野卻又能捕捉住女生的細膩,所以他呈現出來了《七月與安生》,一個有想法的導演,一個喜歡哲學思考的帥氣導演,導演了一場友情,導演了眾多女生難以釋懷的青春期,這是一份執著,也是一份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