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嗎?
沒錯,是珠穆朗瑪峰。
那你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是哪座嗎?
沒錯,你不知道。
你知道,世界上登錄月球的第一人是誰嗎?
Of course,是阿姆斯特朗。
那你知道第二個踏上月球的是誰嗎?
Of course,你不知道。
人們往往只會記住第一,因為第一占據了80%的影響力,獲得了80%的宣傳力,當然,也獲得了80%的收益。
這就是頭部效應。
一旦你成為了某個系統的頭部,“頭部效應”就開始發揮作用,你的優勢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名聲,你的名聲會給你帶來更多的機會,你的機會會給你帶來更多的收益,你的收益會繼續擴大你的優勢,最后帶動你獲得比常人快速的成長力。
“頭部效應”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在。
地域上,我們可以把北上廣深,稱作頭部地域。
行業上,不同行業的龍頭企業是“頭部”,如我們熟知的BAT。
職場里,一家公司的首席設計師是“頭部”,因為他有更多機會拿大項目。
如果一個領域有人能獲勝,那一定是頭部的人。
每個人都有成為頭部的潛能,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頭部呢?
《躍遷》里談到,越是普通人,越需要懂得借助外力,利用頭部效應放大自身優勢,找到自己可以進入的頭部區域。
頭部效應有三原則:
1.從價值出發而非優勢出發。
2.思考差異化優勢。
3.從身邊頭部做起。
頭部效應三原則的背后,是對常見誤區的提醒。
比如,做職業規劃時,我們常常被建議應該從自己的優勢出發,先看看自己具備什么能力。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為什么?因為身為一個場外選手,你很難判斷自己真正的優勢。其次,你過去的優勢,并不等于你現在的優勢。
再比如從身邊的頭部做起。這兩年火熱的自媒體寫作,讓不少人的錢包做了瘦身運動。我也不例外。學習寫作是件好事,是值得做的事情,但如果目標是趕上這波內容營銷的熱潮,爭取頭部流量,恐怕還需要再思量一下。因為,在這個頭部流量已被瓜分的領域,想要異軍突起,很難。
《躍遷》告訴我們:不要想得太遠,從身邊的頭部做起。
如果你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你迷茫不知所措,那你可以用“頭部效應”去規劃你的職業生涯。去有頭部資源的城市,去頭部的公司,去頭部公司里的頭部部門,成為頭部部門里的頭部成員。
如果你是快遞員,那你可以思考如何先成為快遞員的頭部。
如果你是團隊合作的一員,那就考慮如何成為團隊更細分領域的頭部。
自媒體圈的人都知道秋葉大叔,那在飯團火熱的這段時間,秋葉大叔為什么不開飯團呢?
因為飯團的頭部流量已被搶占,大叔知道自己做不了飯團的第一。
但不要忘了,頭部效應三原則里還有第二個原則——思考差異化優勢。雖然在飯團領域,大叔沒有搶占頭部,但是在頭條電商這一塊,大叔算得上絕對的頭部。大叔的頭條IP訓練營,只做頭部資源,因為他深喑頭部帶來的“馬太效應”。
“再小的系統頭部,都有產生巨大的效應,推動你去下一個頭部。你要做的就是,從身邊開始,占領你視線里的第一個頭部。”
總結:
頭部效應就是:通過觀察和判斷,搶占高價值、有優勢的頭部,然后從小頭部走向大頭部。
(拆墻不夠了,還要拆天花板)
不得不說,《躍遷》是一本能改變、精進大腦思維的一本書,看過《躍遷》很多道理、事件你一下子就能想的更明白了。書是好書,思想是能啟發人的思想,但是別忘了一點,保持自己獨立思考,不淪為他人思想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