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公式》這本書總結的第一條定律是 ——
如果業務表現可測量,業務表現驅動成功;如果業務表現不可測量,則是網絡驅動成功。
打網球和考高中,是業務表現充分可測的項目。藝術品是業務表現完全不可測的項目。大多數項目處在二者之間:表現和網絡都起作用。
像名校這樣,有時候網絡看似不起作用,那可能只不過因為這個網絡足夠大,你身在其中而不自知。而如果網絡很小,你又胸懷大志,那就一定要一開始就瞄準那個頂級網絡!
《成功公式》這本書的第二條定律是 ——
業務表現是有上限的,而成功是沒有上限的。
一旦大家的水平都接近上限,到了金子和金子比的程度,決定成敗的就很可能是一些細節,甚至干脆就是純屬偶然。
但是到了這個層次,成敗的結果卻越發地重要。第一名只比別人領先一點點,他收獲的回報卻大很多很多。泰格·伍茲的收入是其他高爾夫選手收入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但是泰格·伍茲的水平并沒有比其他職業選手高出一大截,他只不過穩定性稍微好一點點而已。業務表現是正態分布,成功的回報卻是冪率分布。
我會隨便買瓶紅酒。我會盡可能晚出場。我會保留一點個人特色。我會把別人的勝負看淡一點。
中國隊一遇到裁判“壓分”,有人就說不要抱怨裁判了,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實力,如果我們水平比對手高出一大截,那裁判想不公平也沒辦法。我看這些人純粹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 高水平比賽,你怎么可能比對手高出一大截呢?
如果你在這場競爭中真是鶴立雞群、脫穎而出,那只能說明你走錯了賽場。這個地方不適合你,你應該去參加更高水平的競爭。
在金子對金子的比賽中,“公平”這個詞沒啥意義。差距已經微乎其微,裁判再怎么樣都無法保證絕對的公平。
那既然是金子和金子比,我們當然可以說反正這些人選都挺好,選誰都可以。可是如果你是參選者,在這個勝者通吃的時代沒被選中的損失可就太大了。
那怎么辦呢?首先你得是金子。其次你需要一點特色,得讓人容易識別。如果這還不行,那你就只能多參加比賽 —— 一次運氣不好兩次不行,多參加幾次,也許終有出頭之日。關于這一點咱們下一講再說。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一個東西好不好,你需要關注的是它的適應度,而不是歡迎度。現在適應度算法還沒有被用于各大購物網站,但是我們設想它將來一定會被廣泛應用。科學方法是把商品按適應度排名。
| 由此得到
這就是巴拉巴西總結的第三條成功定律 ——
以前的成功 × 適應度 = 未來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