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傳》| 無鋒解讀
關于作者
拉皮羅夫·斯科勃洛(1889-1947)是原蘇聯著名的電氣技師。他出生于一個工人家庭,1913年畢業于華沙工業大學。曾經擔任過一系列重要職務,包括通訊科技研究所所長、大學教研室主任、《真理報》和《蘇聯大百科全書》科學技術部編輯, 同時他也是俄羅斯國家電氣化計劃的工作成員之一。
關于本書
《愛迪生傳》介紹了愛迪生跌宕起伏的一生,詳細記錄了愛迪生是如何從一名賣報童成長為一名偉大的發明家和企業家的。本書因為詳實的考證和輕松的筆法而廣為流傳,是后人研究愛迪生的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核心內容
愛迪生之所以能夠在沒有錢和資源的背景下成功逆襲,是因為他重新定義了“發明創新”的目的,讓“搞發明”從上層社會的自娛自樂,變成了滿足用戶需求的重要手段。愛迪生認為,“滿足需求”是衡量發明價值的唯一標準,再精巧的發明,用戶用不到,或者用不起,那都是不成功的。正是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愛迪生在選擇創新方向、制定創新計劃以及具體發明的過程中,都將“滿足需求”作為制定各種策略的出發點。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如何選擇研究方向
在選擇創新的方向上,愛迪生的認為,這個方向上要既有需求也有技術。
1. 存在需求
是指任何研究都必須是需求驅動的,不能拍腦門兒。舉例來說,愛迪生花了很長時間發明了一個電子表決器。這個機器支持通過兩個按鈕來采集用戶的投票,并在儀表盤上顯示出結果。當愛迪生意氣風發地向國會推銷自己的產品時,國會主席只說了一句話,這是他見過最沒用的發明。后來愛迪生才知道,緩慢地表決也是一種政治手段,可以利用拖延來通過不受歡迎的法案。所以提高表決效率的產品自然不受歡迎。這也讓愛迪生意識到,發明最大的困難并不是技術瓶頸,而是要證明這項發明是有必要的。
2. 存在技術
意味著研發方向不要領先市場太多,最好是核心技術都已成型,但市場又尚未被發掘。拿電燈的發明為例,第一盞白熾燈是蓋布爾在 1846 年制作的,但那時真空技術很差,實驗時燈絲總是被迅速燒毀。而經過 30 年的發展,真空管技術有了極大的提升,愛迪生這才在 1879 年將白熾燈的研究納入計劃,并在當年完成了商用白熾燈的設計。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靠譜的技術,定的研究方向才能更靠譜。
二、如何制定研究計劃
一旦研究方向選定了,就應該考慮怎么走了,這個走的路線就是“研究計劃”。愛迪生在制定研究計劃的時候,始終把“商業化”作為最終目標。具體來講,他會先圍繞需求,畫出理想的商業版圖,也就是一件創新產品能被生產、被使用所需要的所有配套產業鏈。然后把所有相關的材料都收集起來,看看人們在相關產業中到底都做了哪些工作。接著像拼積木一樣,把目前已經存在的技術、產品放入商業版圖中,看看哪些環節已經成熟,哪些環節還需要優化,哪些環節目前還是空白。一旦把這些分析清楚,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針對可優化的環節或者空白環節進行研究,直到把版圖填滿。
以電燈的發明為例。當時有很多人都在做燈泡的改良,只有愛迪生同步制定了電網、電表、發電機等配套設備的研發計劃,并提前做了專利的布局。所以當研究計劃完成時,電燈的商業化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看準方向后要立刻行動
當愛迪生對創新方向做出判斷后,他會立刻行動。舉例來說,從意識到美國本土的苯酚會漲價,到完成技術選取、細節優化、組建苯酚合成工廠,愛迪生一共只花了 18 天。他也因此率先獲得了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大量訂單。可見,看到機會不等于能抓住機會,立刻行動才能夠讓自己搶得先機。
四、做實驗要肯花“笨”功夫
愛迪生始終用“笨”方法做實驗,說白了就是把能夠拿到的材料、能用得上的技術統統拿來,“一個一個地試”,直到成功為止。因為愛迪生認為任何細節在不實驗的情況下,都不能省略掉。對于創新這種面對未知的工作,笨方法有時恰恰是最有效的。
五、好的發明更要配合好的營銷推廣策略
愛迪生發明電燈后,就親自設計了營銷策略。通過門羅公園的電燈展示,成功地將自己打造成了“創新”的代名詞,極大的提升了在公眾心中的知名度。
雖然愛迪生在選擇創新方向時是基于真實需求的,但如果市場已經被占領,有需求也沒用。愛迪生能夠成為實用電燈的發明人,他所采用的市場策略也是功不可沒的。那時愛迪生剛剛完成了燈泡的改良,每個燈泡需要賣 2.5 美元以上才能賺錢。但當時美國普通家庭一年也就幾十美元的收入,根本用不起。愛迪生果斷將燈泡定價為 40 美分,并且簽訂了一份 17 年的銷售合同。后來愛迪生的燈泡由于高性價比而成為賣的最好的燈泡,而制造一個燈泡的成本在第四年就降到了 22 美分,愛迪生因此大賺了一筆。可見,通過低價打開市場是為了讓研究成果更好地被市場接受,為接下來的繼續研究贏得時間。如果等技術成熟再去做市場推廣,機會很可能就錯過了。
六、企業創新的流程與制度
愛迪生的公司之所以能夠保持長久的創新力,是因為愛迪生為企業設計了一套創新流程和制度。
1. 將基于靈感的創新變為基于流程的創新
愛迪生認為基于靈感的創新是不可持續的,一個企業想要保持創新力必須要依靠規范的流程。愛迪生將企業的創新流程總結為三步:首先是廣泛的市場調研,確保要做的產品能夠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第二步是對相關技術和同類產品進行分析,發現他們的不足;最后就是針對不足設計優化方案,推出自己的創新產品。企業只需要按照流程一步步進行,就可以發現靠譜的創新點,并最終設計出有市場、且功能完善的創新產品。
2. 將市場與研發分離,建立工業創新實驗室
愛迪生將市場部門與研發部門分離,建立工業創新實驗室。正是由于愛迪生的這項機構改革,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創新,讓創新發明不再是學術圈的自娛自樂,而是要真正轉化為能夠解決問題的商業產品。
3. 設計了基于市場反饋的迭代開發機制
愛迪生要求公司的研發部門基于用戶反饋的意見來不斷完善產品。 在那個年代,搞發明的幾乎都是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做出的產品往往是為了實現自我的想法。但愛迪生則認為產品應該體現用戶的意愿,也就是說:企業創新部門應該是為用戶工作的。
金句
1. 靠譜的技術是創新的“東風”,懂得“借東風”才能讓創新事半功倍。
2. 愛迪生能夠成功,除了他使用的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思考了創新的目的,那就是“滿足用戶的需求”。
3.滿足需求是衡量發明價值的唯一標準,再精巧的發明,用戶用不到,或者用不起,那都是不成功的。
4. 愛迪生非常強調營銷的重要性。他認為,發明最終應該是給老百姓用的,而百姓最關心的不是你的技術或者發明有多炫酷,而是到底這個東西能不能提升我的生活質量?所以,好的發明不僅要配合營銷,更要在營銷策略的設計上下足功夫。
5. 通過低價打開市場是為了讓研究成果更好地被市場接受,為接下來的繼續研究贏得時間。如果等技術成熟再去做市場推廣,機會很可能就錯過了。
撰稿:無鋒
腦圖:摩西
講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