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不是不愿意占領長安,而是蜀漢至始至終,從來沒一兵一卒攻入長安,甚至都沒有勒兵就近威脅過長安,更別提占領長安了。其實長安一直是諸葛亮想要奪取的重要戰略據點之一。
諸葛亮在給劉禪上的《出師表》中就有“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戰略目標,這里的“舊都”實際上就是西漢的國都長安和東漢的首都洛陽;而早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之時,他也已在《隆中對》中定下實現這些戰略目標的戰略方針——“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這種戰略方針說白了就是從大縱深對曹魏展開鐵鉗攻勢:一路從中部荊州、襄陽撲向南陽(宛)、洛陽(洛);一路出益州(四川)向西北部攻取八百里秦川上的鎖鑰明珠——長安城。遺憾的是關羽此前丟失了荊襄,兵敗城亡,等于鐵鉗打掉了一枝,威懾力大減。
后來夷陵之戰劉備再次大敗于東吳,蜀漢人亡地失,綜合國力大減,導致蜀國相對于三足鼎立的曹魏和東吳其實是最弱小的。考慮到蜀漢的國弱民疲,本身資源稟賦和人才短缺,諸葛亮在世時不得不以攻為守,“六出祁山”反復北伐曹魏。
雖然諸葛亮在多次戰役中小勝頗多,有時甚至幾近成功,但基本大勢卻難以改變,天時、地利、人和的劣勢,讓他“北定中原、攘除奸兇”的夢想最終破滅,以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就是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所說的“‘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甘肅自古稱隴東、隴南、隴西“三隴之地”,隴山即現在所稱“六盤山”。古人自然而然將隴山以東稱為隴東,隴山以西則為隴西或隴右。而今天的隴南市和天水市、甘南的部分地區為隴南。
從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以諸葛亮先后六次伐魏線路來看,兩次入侵關中,四次攻奪隴西,其戰略目標一直鐘情于隴西。雖有時兵發關中,然醉翁之意卻在隴西。諸葛亮對曹魏的幾次勝利,也基本上都是在隴西地區取得的。
其奧妙何在?從隴西進軍,進可圖隴右諸郡,然后大迂回進逼長安、關中,退可讓魏人不敢垂涎漢中,隨時起到對南下魏軍的戰略威懾作用。雖說不能立竿見影地攻占關中重要城市長安,但是可以向西發展不斷蠶食涼州,擴展疆土。
經過諸葛亮數次征伐,蜀國在涼州地界確實已經拓展了一點地盤,如果可以穩固既得利益,積蓄糧草,為進一步蠶食整個涼州打下基礎。
從諸葛亮多次北伐來看,其實長安都是諸葛亮的最終目標。只要蜀漢占據了漢中,曹魏想要打進來是很難的,包括諸葛亮死后,曹魏幾次南下,在漢中都被擋了回去。所以有了漢中,諸葛亮只要經濟和軍事實力足夠,就可以考慮北伐。
從地理上看,曹魏重鎮長安與蜀漢重鎮漢中之間被秦嶺阻隔,但是有從漢中到關中(即包括今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等地在內的“八百里秦川”,也稱渭河平原或關中平原。)有三條峽谷古道貫穿,他們分別是東路長330公里的子午谷;西面長235公里的褒斜道;中路長210公里儻駱道,此外還有一條相對好走的陳倉故道。
從漢中到長安的路就這么幾條,堂堂正正從陳倉道打過去是可以的,那是拼硬實力。其他幾條道都是易守難攻。比如在興勢之戰中,當時的蜀漢鎮北大將軍王平守御漢中,以不足3萬的總兵力將曹魏輔政大將軍曹爽率領的數十萬魏軍阻擋在儻駱道峽谷中,不斷地襲擾、殺傷。王平和趕來的蜀漢費祎援軍幾乎讓魏軍全軍覆沒。
曹魏通過這幾條險道打進來固然不容易;同樣的道理,蜀漢通過它們打出去也幾乎不可能,一般多用作進攻的疑兵路線。所以要打下長安,如果不繞道隴右,則無論如何都要打下陳倉,才可以直面長安。諸葛亮幾次北伐連陳倉都沒打下來。
由于最為險要的子午谷一直沒有什么魏兵駐守,所以魏延曾經考慮出奇兵從子午道殺出,這樣就可以直接攻打長安的所謂“子午谷奇謀”!
后人曾反復責難諸葛亮不納魏延“奇謀”,這個不盡客觀,哪怕魏延從子午道殺了出去,到了長安城下區區5000人就可以打下長安了?魏延說給他五千兵,到了長安城下和諸葛亮回合,大事可成。但是諸葛亮要是從陳倉道或者長道出兵,那要硬碰硬地打多久才能到達長安?
且不說曹魏完全可以在這條最長的峽谷古道埋設伏兵,讓進谷的蜀軍進退不得,全軍覆沒。即便國力弱小的蜀漢孤軍僥幸得逞,也不具備一口吃掉關中的條件:假設初戰攻克長安,曹魏必以傾國之兵爭奪,長安畢竟是曹魏的后花園和核心統治區。
退一萬步來說,假如蜀漢憑僥幸一下飛奪長安,由于長安距離蜀國太遠,同時短期要想得到長安百姓的真心支持也不容易。關中平原之地,無險可守,依托無大后方的孤城進行拉鋸戰,雙方兵力懸殊,蜀軍又糧運險遠,難以抗衡,其結果可想而知。
更不用說在關中平原上蜀漢步兵與曹魏騎兵相較處于劣勢這一先天不足了。由于蜀國的步兵多、善于山地叢林戰,幾次北伐過程也證明了這點。蜀軍在祁山通過山地伏擊、火攻等戰術有效殲滅魏軍的有生力量,如名將張郃在木門道中伏戰死,司馬懿也曾經被困上方谷。
在我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一個重要的戰略思想就是“地存人失,人地皆失;人存地失,人地皆存”。面對強大的敵人,我軍只能避其鋒芒,盡全力減少戰斗傷亡,保存有生力量,甚至一度把延安這樣的重要城市都拱手讓出去,把重心轉移到外圍去,通過靈活機動的打法消滅敵人。
所以諸葛亮伐魏多走隴西而沒有嘗試去直接奪取長安,其主要思路就是從隴西采取穩扎穩打的機會,一步步蠶食涼州,這里不但是馬超、馬岱等馬氏家族的故地,群眾基礎相對較好;更重要的也可以提供北伐所需的糧草和優質軍馬。
一旦涼州經營有成,然后切斷西涼和關中平原之間的聯系,等水到渠成之后進軍關中平原奪取長安就是自然而然的舉措了。所以諸葛亮屢次北伐而不取長安,非不為也,乃不能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歡迎交流、分享? ?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本人是Fountain&簡書社區首批特邀合伙人,簡書會員官方授權資深推廣專員。購買尊享(以及其他各類)會員專享鏈接:http://www.lxweimin.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別優厚的返贈簡書貝哦) 聯系微信:gd_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