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段時間我覺得大兒子是自卑,所以在社交方面欠缺了些,總是發生很多沖突,搞得我也很無奈,有時候甚至小緊張,特別想幫你去把這塊處理一下,然而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我繼續找尋新方法,新溝通,新繪本,效果并不明顯。一場疫情到來了,在這段時間里,我各種琢磨,但沒讓你察覺我在做這些,因為我不確定是否有效,為什么那么在意性格呢?因為性格對其一生至關重要。最起碼我和你爸爸是這么認為的。在封控居家后的二十幾天之后,我感覺你不再像從前那樣遇到一點點小事就翻天似的不得了了,而是很正常的輸出情緒—表達情緒—緩解情緒—完全沒了情緒。繼續專注于自己要做的,要玩的事情中去了。隨著這種狀態的改善,你的情緒更加在自己的掌控范圍,情緒剛走就能切換自如的翻篇,有時候由于姥姥年齡大一些,做事毛躁,聽力有些弱,你也能在姥姥碰碎你的積木,踩壞你的作品,或者沒聽到你和她聊天說的什么的時候,特別包容的說“算了算了,我還能拼成的姥姥”,“姥姥我再說一遍吧,你聽清楚昂”。而不是從前的一定要追究個標準…… 鬧上兩三天,耿耿于懷。
再內照我自己,真的應了那句“養孩子就是拿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是哪路妖怪”。疫情期間一直沉浸在app讀書以及自己購買的書籍里,終于曉得我對孩子的認知還是少之又少,方法不對壓根就是因為問題不對頭。準確來說,孩子喜歡交朋友,喜歡和大家一起玩。他善良,樂于助人,不會因為要和別人融入而欺壓小朋友諂媚大朋友,而是興趣相投就加入,興趣不同就說拜拜。當別人讓他不舒服或者有以大欺小的行為時,他先語言告知,后看形勢,再不濟就走開。也曾經和比他大很多的男孩子摔跤,打架,大聲吵架。也曾和不講道理的家長爭吵,也曾安慰幫扶受傷的小朋友,也曾與人和解。完全就是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一個社牛。愣是讓我這當局者迷給困惑了自己一段時間。還好我明白我和他是兩個人,沒有去干涉他。現在通透了一些才曉得《三體》那本書里托馬斯·維德說的一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自此認為,書看得越久越覺得自身是多么的匱乏,這種感受并非負面情緒的頭腦風暴,而是心底油然而起的那種求知欲。
最喜歡的文學家之一魯迅也曾說過:“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 我覺得這些是一種底氣,如果具備這些,那么無論成年人或孩子都會越來越有膽識去和別人和平相處,因為知道自己是有力量的,保護得了自己,然后會有一種松弛感,長期處于“我本自足”的狀態里。而這種狀態便是俗話里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你若不好,那我便不再是那般好。”真正的自卑和安全感不足,社交的時候出現心理緊張,是因為害怕沖突,并且在面對沖突的時候是恐懼的,是不敢對抗和打罵的。
大兒子,我和你爸爸疫情期間討論了很多很多關于你和弟弟的敏感期,你們的成長過程,我們該怎么放手和引導,并且給予你們內在力量,物質平衡,讓你們達到內修而外斂。現如今有了答案。
所以,我們更需要去不斷的提升自身素養,提升我們能夠拖住你們的張弛力!讓我們相伴著各自發光吧,愿我們前方開路,你們一躍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