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托管小班的男孩兒,7歲,老師說,他媽媽叫他“情緒寶寶”。
為什么這么叫呢?因為他媽媽形容,這個孩子一看到爸爸就情緒失控,吐口水、毆打,罵爸爸“乞丐”。
有次爸爸下班回家,剛進門就被他無緣無故地打,爸爸無奈之下只能用武力控制。
想不到這么做,小孩子變本加厲,對著爸爸不是打就是咬,仿佛眼前的爸爸是仇人,恨不得把他趕出家門。
那一刻在爸爸心里,這個身高還不到10歲的兒子,實在可怕。
如果沒有其他家人在身邊,他根本不敢隨便親近兒子,也不理解為什么兒子這么“恨”自己。
全家人的態度也是,放任孩子不停吵鬧,不斷向爸爸發起攻擊,以為用口頭語言提醒一下就是教育。
結果,既不治標,也不治本,問題始終擺在那里,愈演愈烈。
他的問題行為很明顯和家里人的做法直接相關:
朝爸爸吐口水,不停毆打爸爸甚至抓爸爸滿臉傷痕時,沒有一個人明確告訴他“打爸爸是錯的”,更不用說懲罰。
知道他“又”打傷爸爸,媽媽也只是輕描淡寫問了幾句就開始逗他玩。
就算爸爸受不了,出手制止打他,結果還是以爸爸一句“我不理你”主動退讓,自然是以孩子完勝告終。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智不成熟,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很多負面情緒往往源自他的心理訴求沒被滿足,只好通過激烈的行為表達憤怒和無助。
我們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演繹一下,在他的視角里:
“爸爸老想控制我,管我,我討厭他,只要我打他、咬他,他就怕我,那我就這么做!”
其實,憤怒,是孩子自我訴求的強烈表達。孩子憤怒時,氣勢洶洶的表面下藏著混亂、不滿,甚至恐懼。對他而言,發脾氣是表達內心的訴求,他只是希望別人能看到他,幫幫他,告訴他怎么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