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乾知大始認為“止于至善”關鍵做到“慎獨”。帥到看不清持反對意見,認為“止于至善”重在忠恕,慎獨只是正心的功夫,儒家一以貫之的還是忠恕二字。
? ? ? ? 乾知大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如何才能盡己、才能推己?只能是在獨知上用力。心即是道,正心至矣,盡矣!心正則自然忠恕、仁義、誠敬、中和,自然無為、無欲、廓然大公、與物同體。古人種種言語都不過是說這心體,“獨”即是心體。
? ? ? ? 帥到看不清:不然,那又如何做到慎獨呢。所謂忠恕之道是求得結果,整個儒學便是勸人忠恕,既盡心,亦能推己及人。而慎獨不過是正心的功夫,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步走里的一步,為得是止于至善,做到忠恕。因而慎獨不過是一門修身功課,不可過度解讀,甚至把整個儒學放到慎獨里。這樣無異于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 ? ? ? 再有你單從陽明心學來看似乎講得通,獨為心之本體,而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是“心即理”,道在我心,心外無物。但陸王心學本身也不是儒家主流,慎獨做到字面意思就好,君子慎其獨也。
? ? ? ? 乾知大始:獨知即是良知,慎獨即是致良知。良知、獨知即是至善,能致良知、能慎獨即是“止于至善”。儒學,心學也。顏子何以稱之為“好學”,只不過六個字:“不遷怒、不貳過”。
? ? ? ? 帥到看不清:孔子之后儒學分九支,顏回是嫡系,應該真正繼承了孔子的衣缽,可惜死得早,沒留下什么東西,你非說他是心學一脈鼻祖也無可辯駁。忠恕是曾參派講得,必須正統。我到覺得陽明的良知學說繼承的是孟子的良知良能四端之心,求放心等等。孟子之于孔子已經產生變化,孔子講仁,孟子重義。孔子多是字面意思,大道至簡,而到了孟子就變得繁復,再到了明朝中葉的陽明,離孔子的儒不知去了十萬八千里。要我說慎獨就是慎獨而已,都教后人訓詁搞壞了,恕我直言你這篇論慎獨有些穿鑿附會之嫌。
? ? ? ? 乾知大始:你的說法也言之成理。我的分析的確基于陽明心學,尤其是陽明“獨知無有不良”這一論斷,劉宗周不過是發揮的更清晰。陽明良知說的確來自孟子,但“良知”含義遠遠超出了孟子,而是上升到本體,所以更準確的說是顏子之學,同時有會通三教的意思。龍溪說“良知二字范圍三教之宗”。此外《五行篇》“慎其心”、“至內者”、“舍體”這些旁證你也不能忽視。陽明說:“顏子沒而圣學亡”,已經道盡了心學淵源。
? ? ? ? 帥到看不清:您說得我大都認同,只是對您所謂慎獨即是整個儒學根本的結論不敢茍同。陽明心學會通三教,那是因為王守仁早年,確切地說是三十五歲前有五溺,溺于佛老,精通佛家道家。比如學者不患事變之不能盡,唯患此心之未能明,這種鏡鑒說即是來源于禪宗。這也是理學家攻擊陽明心學為異端邪說的原因之一,總是看著不像儒,又似佛道。心學重在心如明鏡,所以會把正心抬得非常高也不足為怪,但同時不能忽視格物致知誠意啊,陽明可是把這幾個連在一起事上磨,下功夫的,并不是把慎獨做透徹就夠了。八條目哪個提出來都有得講,再比如絜矩之道,中庸之道等等,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內容浩如煙海,可不是我做了慎獨,便能止于至善。另外良知學說該是起于孟子的性善論,良知其實把心學變狹隘了。我是覺得人之初性本惡,所以對心學不大感冒。
? ? ? ? 乾知大始:所謂“像不像”也可能是成見或偏見,堯舜即說“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無思無為”也不像孔門言論,無怪有學者非要把《易傳》歸于道家。心鏡之說,先秦莊子已有“至人用心若鏡”之言,不必襲自禪宗也。近世出土文獻也有不少挑戰我們成見的說法,比如孔子“三無”說證實非漢人偽造,還有“不樂無德”之類。至于性善性惡,陽明以性為無善無惡,無善無惡即是至善,性惡說也不能說錯誤,但失之偏頗。此外,忠恕只是曾子對孔子一貫之道的理解,并非孔子所言。 《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可見在子思那里,忠恕還算不得終極答案,惟“中和”才是位育之本。“中和”豈不是正心?豈不是說我們的心體?
? ? ? ? 帥到看不清:善惡也是大論題,孟子性善,荀子性惡,到后來董仲舒,韓愈性情說等等,善惡之辯由來已久,陽明所謂無善無惡心之體也自有道理,這里你我就不深辯了。另外儒釋道不斷融合,像六祖慧能之頓悟,神秀之漸悟,跟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的差別就在這里,心學講得是頓悟,所以導致后來很多陽明門人都束書不觀,游談無根。你說得易,不是儒家的易,胡適先生說易這一部書,古今多少學者做了幾屋子的書,也還講不明白,他以為從前一切河圖、洛書、讖緯術數、先天太極種種議論都是謬說。這是后來人把道家,五行等學說融進去造成的。真正的易三個基本觀念:易,象,辭。另外按主流觀念,子思應該是曾子一脈,他后面是孟軻。忠恕違道不遠,這里的道是仁。我認為孔子的至善就是仁,如何能仁,忠恕而已矣,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顛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具體表現在達道四。但是到了孟子,社會時代變了,臣弒君,子弒父,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根據時勢所需更強調義,君子要善養浩然正氣,方法是集義,那孟軻的道是什么,我覺得是義。到陽明道即良知、致良知,據您對心學的了解,我這里不贅述。所以時代不同,道不同,不好一言以蔽之。只能說我一以貫之的忠恕,這是我認為的至善,至于慎獨不過是具體的方法論要求罷了。
? ? ?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