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愈久,同學聚會愈稀。概因各自生活既軌,找個交集愈難。但是有朋自遠方來,一直是最有號召力的由頭。尤其當朋友歸途愈遠,間隔愈長,號召力就愈有加持。有同學新冠后四年回國,滬上聚會很自然地排上了日程。
熱情的同學在微信群里張羅。有人定地方,有人獻美酒。杭州尚存的幾個愛湊熱鬧的同學,也組隊來滬,共襄盛舉,最終組了個十三太保的局。
我攜女兒比約定時間提前兩分鐘到包廂,結果包廂已經坐滿。同學聚會的隆重首先體現在守時上。其次就是入席一刻的喧鬧。每來一名同學,就會引發一陣囂叫,彼此由衷大聲喚出對方的名字。豈止寒暄,全是熱呼。只要孩子不反對,我很樂于帶孩子出席這樣的場合,可以讓她更真切的接觸和感受父輩。
席間的熱度和烈度,一般都是隨著消耗的酒精而慢慢升溫的。一開始就像交響樂的序曲,平和禮貌,相敬如賓。但是隨著某樁大學的糗事開始被重提,當事人在基本事實不變的情況下,重新加油添醋地演繹,氣氛立馬質變。張揚笑罵,揮遒觥籌。再來上幾段無論參與者和欣賞者都非常投入的校園猜拳令,瞬間時光穿越,人再少年。這是大家對同學會期待,也是同學會的必然。
宴席結束,轉場酒吧。圍桌而坐,燈光綽約,開始殺人游戲。在這個以真誠和謊言求生的游戲中,結局往往操之在人,而非工之于己。但是無亂投入其中,還是旁觀于外,都能感受到自己心中那些已成的同學印象又活脫脫躍然眼前。
聚終需散。臨別時,彼此互道一聲珍重。看著同學紛紛搭車在凌晨的夜幕下曳燈而去,恍然發現,原來同學會就像一場電影,短暫的濃烈艷麗之后,終會歸于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