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不僅僅適用于情侶,父母陪伴子女成長,子女陪伴父母變老。
很多父母會花好多時間陪孩子寫作業(yè),可是要知道陪讀和陪伴是一字之差,意義完全不同了,記得有個叔叔說他每天都陪著孩子寫作業(yè),寫到半夜十二點是常有的事,第二天上班完全沒精神,孩子上學(xué)肯定去了也是睡覺,成績怎么會提高,兩個人是坐在一起,爸爸看爸爸的,孩子寫孩子的,零交流,如果肯多溝通,三歲以上的孩子就什么都懂,不要再把他們當成孩子,要當成大人,像朋友一樣相處,他會愿意講,要知道2歲孩子腦細胞的神經(jīng)元膠質(zhì)是最多的,也就是最聰明的時期,其實中國老話,三歲看老,也是有道理的,只不過后期家人教育出現(xiàn)了偏差,當然后期的教育很重要,不是常有人說,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要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
作為一個兒科醫(yī)生,每天接觸最多的莫過于孩子,家長,感觸最深的是,有些孩子兩歲,他會靜下來聽你說,這里不打針,你不哭很快就看完,就可以回家了,然后很安靜的配合醫(yī)生,有些完全不同,還沒進診室就已經(jīng)哭的撕心裂肺了,不管說什么完全不聽,父母會說我們這么小,哭是正常的,可是為什么有些寶寶就不哭呢,這個和父母的教育絕對分不開,那些哭的特別厲害的大多是上一輩人帶大的,所謂的隔輩親,可能就是這樣吧,百分之百順從,孩子想怎樣就怎樣,一點不如意,就哭,一哭家長馬上妥協(xié),他會默認,原來哭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有時候父母不滿足,他會哭的更厲害,這時家里的老人看不過去了,馬上滿足要求,就這樣久而久之,哭是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那些聽話的寶寶你會發(fā)現(xiàn),她想做什么會用嘴來提要求,這樣長大后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肯定也是強于用哭來解決問題的寶寶,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一定豐富的物質(zhì)是最好的,多花點時間陪伴,可能才是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于子女而言,長大后忙事業(yè),想當然的認為,我每個月給父母多少錢,就是最好的,可是真的有問過他們嗎,這真的是他們需要的嗎,鄰居有個阿姨應(yīng)該六七十歲的樣子,身體很好,兒女都在外地工作,每月都會給阿姨很多錢,每天阿姨自己買菜做飯,日子過的挺好的,可是有一天阿姨臉上的笑容和平時不一樣,很好奇的問“阿姨家里是不有什么喜事”阿姨驚訝“你怎么知道”,“您全寫在臉上,看您高興的”“恩,我兒子回來了,說這次能多待幾天”,我突然無話可說,兒子是您生的,養(yǎng)的,他回來應(yīng)該是在平常不過的事,可是卻能讓您這么高興,是啊,我們一點點長大,就意味著父母一天天變老,每次聽《父親》這首歌都會哭“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再讓您變老”簡單的話,卻說出了無數(shù)人的心聲,在他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是否也應(yīng)該多給予這陪伴呢。
陪伴最簡單的事,如今卻成了最奢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