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心里面有鼓勁兒,每天想的是,什么時候開始。后來心里那股勁兒泄了,想的是每天什么時候結束。”
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變得容易被那些普通人追求理想的故事所打動,并且有些期待這種心靈上的慰藉。我想或許是因為,曾今的我們心里都曾住過一個大英雄。
歷經時間的洗禮,我們漸漸發現了一些生活的“真相”。真實世界里不存在、也不需要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反而是有一天,我們會忽然間意識到,或許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被這個世界改變的太快。
《縫紉機樂隊》中有一段情景,是建國的父親和大鵬的一段對話:“當面我也買過饅頭、拎著琴,去慰問那些建造“大吉他”的工人師傅,可是,后來建國的媽媽病了.....后來我就明白了,錢可以救命,可理想不能。”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那么一個發現“真像”的時候,然后我們或許就會選擇成為另一種樣子,擱置理想,順應生活。
所以,當我們看到竟然還有人“傻傻的”為了理想在堅持和奔波的時候,我們總會被那份我們未曾有過的勇敢和堅守所感動。
當樂隊面對舞臺前空無一人的荒地時,喬杉依舊堅定的獨自唱起那首《塑料袋》的時候,有那么一剎那,我仿佛看到一個經歷生活種種磨難,卻依舊初心不改的靈魂。它時而平靜的述說著自己的現狀,時而嘶喊著內心的不甘和理想。
理想帶我們走過孤獨,飛過痛苦,越過一路的坎坷和無奈,縱然我們歷經風雨,也依舊不忘初心。
一次次的奔跑和跌倒,也沒有讓我們向平庸低頭。這個世界里,永遠都不缺相似經歷和生活的人。勇敢的人,都不會甘于順應平庸的生活。
生活里已經充滿了太多的無趣,我們難道還要把自己也變得和“標準答案”一樣嗎?如果身邊的一切不是我們想要的,干嘛不讓自己再熱血一次?
有過一段生活的經歷之后,人們就會時常展現出兩種狀態,時而對身邊的一切表現的麻木和無所謂,時而變得容易被平凡的故事所感動。
麻木是因為我們漸漸習慣了真實世界里的一切,習慣了事物的發生、看到了生活的真像,然后為自己也戴上無形的面具,表面上對一切漠不關心,內心卻一直默默的守護著屬于自己的火焰。
于是,當我們看到那些“固執”的人“傻傻的”堅守著自己的理想時,內心的感動讓我們銘記在心。
我們每個人最獨特的地方,應該就是有著各自獨特的靈魂,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裝著一個屬于自己的“夢”。
我們可以不用義無反顧的追求,但如果能夠不斷的靠近,將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時常心懷感恩與熱情,感恩我們已經得到的,對所期待的一切心懷熱情,就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最好姿態。
沒有任何事情會為我們而改變,但勇敢而堅定的人,能夠在沙漠里打造屬于自己的綠洲。
讓自己相對“安逸”的渡過一段短暫的時光很容易,但從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坐標來看,能夠開始不斷靠近自己期望的生活、開始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卻是需要我們每一天堅忍耐煩的堅守和追尋。
古典老師說:如果你不去花時間去創造一個未來,遲早你會花更多時間去應付生活給你的shit。
生活把屎盆子扣你臉上的時候,你花的功夫一點都不比你去創造未來少。
祝我們的每一天,都越來越好。
打造出屬于自自己的,“大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