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第九場閱讀推廣人下基層活動
閱讀推廣人下基層,她很想去。
我說,你作業沒做完,別去。
她說這兩個字(鵜鶘)不認識,
我說,你不查字典,別去。
爸爸說,把頭發梳好一點兒。
我說,不梳好頭發,別去。
她說,我先講,講完就走。
我說,你講完就走?那你別去。
她還是決定去,因為她準備好了這一切。
一出門,她說:
媽媽,我們還是和好吧!
來,抱抱。
我還是喜歡媽媽,喜歡媽媽的味道。
路上,我說,我一直讓你別來,你為啥一直堅持來?
我講得好,習學書院才肯讓我來。
我講得不好,他們肯定會委婉提醒你。
講故事有勞務費,我還可以出來散散心。
那你有壓力嗎?
有5%的壓力,我做有些事兒還是挺大膽的。
她講《小怪獸》,
小朋友答題“孩子耍賴,爸爸媽媽會把它丟掉。”
她答“呵呵,如果你耍賴,你爸爸媽媽會把你丟掉嗎?”
……
她說,其實你們也有這些調皮的行為,只是不愿承認罷了。
……
她說,請問這一天一天長大越變越奇怪的小野人好比是人生中的哪個階段?
我打心眼兒里佩服她能提出這樣深度的問題,證明她理解得不錯。
在場的大人們和孩子們愣住了一下,一家長答,是青春期嗎?
她說,是的,青春期父母應該退到副駕駛座。
這句話來自我和她都看過的一本書上。
選這個故事,她只花了兩分鐘的時間,很果斷。
她幫我選的《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和《安娜的新大衣》,讓我選其一,我選擇了前者,我和她商量決定這兩個故事的主題定為“關愛長輩”,我發現她是在圍繞主題展開故事。
在講故事這件事情上,我給了她很好的言傳身教,因此毫不費力。顧此失彼,我應該將這方面的好經驗輻射到培養她其它的方面。此刻,我意識到這是我最需要在她身上做出努力的方向。
我給她的建議:
每個參與者回答問題,主講人要給出相應回應。
提出的問題要解決,不能解決或不好解決把思考題留給參與人群,下一場有機會可以簡短討論。
這兩點,其實我在很多故事媽媽身上也看到過,在互動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更需要積累經驗。了解你的受眾,放開思路,你才能做得更好。
當時聽完她講《小怪獸》最后一頁,習學書院宋老師特別感慨,她舉起了手,說:“喬治和貝拉老了,老得像鵜鶘,他們又丑又駝背,我想到自己的父母,我們做為子女的應該給他們再多一些溫暖,多一點時間陪伴他們,就像咱們小時候父母耐心、細致對待我們一樣。”說到動情處,她有點哽咽。
接著,我講《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
我一開場,講了自己和外婆的小小的故事,
特別感慨,兒時有特別寵愛自己的長輩,
會為自己增添一份自信。
我外婆1930年生人,
記得很小的時候,
見過她一張穿旗袍打陽傘的照片,
很美很美,如我當年音樂老師一樣的氣質。
小時候我是一個高需求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很高,總覺得父母忽略了我。
在外婆外公那兒,我得到了很好的彌補。
外婆說哥哥是“搞屎棍”,他們特別喜歡乖巧的我。
在確信自己完全被愛的情況下,我表現得特別好。
在他們面前,我小嘴兒特別甜,
我會說,外婆,我長大了給你做飯、給你洗碗、給你買新衣服。外公,我長大了,幫你挑水,給你織件大花毛衣。
很可惜,外公外婆都只活到了六十歲,這些美好愿望我一樣也沒實現。
我女兒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因此她每回回老家,我特別鼓勵她跟奶奶睡。
陪伴爺爺奶奶,陪一回少一回。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穿插講了這些內容,其實并不多余,大人們會有很多共鳴,小朋友可以聯系自己的家庭成員進一步進行理解。
故事講完了,一位媽媽說,陳老師的故事講得特別讓人觸動,我們聽完故事就去看爺爺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