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百鳥朝鳳。
5月13號,正好是方勵下跪事件的第二天。下午買票,只有最晚的一場還有空位。屏幕很大,讓人恍惚以為走錯了影廳。加上座位靠前,就算窩在椅子里,也需要仰著脖子看,整個過程極不舒服。
這我想起前幾年看許鞍華的《桃姐》,影廳很小,來看片子的都是阿姨伯伯這類年紀(jì)的人,一個小影廳,被填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那是我看的最舒服的一場電影,雖然費勁看字幕聽粵語,但整個人像被周圍包裹著,特安心。整場下來,沒有人講話,只有電影窸窸窣窣播放的聲音,像一個人在身旁低語。
一部電影,配上舒服的環(huán)境,加上一個合適的人,就是一部好電影。
方勵一跪,網(wǎng)上分成兩派,爭得不可開交。有人拎美國隊長出來吊打,有人把這一跪稱為“道德綁架”。那么,商業(yè)片錯了嗎?美國隊長錯了嗎?方勵錯了嗎?情懷錯了嗎?
都沒錯。商業(yè)片沒錯,只要是在符合市場邏輯下的公平競爭,誰能抓住眼球,誰就能賺錢。
方勵更沒有錯,作為在中國電影市場浮浮沉沉多年的人,他哪能不懂的這一跪會帶來什么效果。你可以說他深諳此道,他同時也知道會招來多少誅心之箭。
正是因為他太了解這個市場,所以他這一跪,才更讓人心生敬意。如果我從不知道這部片,就憑這一跪,我也愿意買票去看。
情懷更沒有錯,一個屌絲,加上情懷,可能會變得有趣;一個商人,加上情懷,或許會賣更生動的產(chǎn)品。人有了情懷,就像朽木生了新芽,算是有了一線生機。情懷產(chǎn)生執(zhí)念,推著人往前走。情懷從來沒有錯,情懷是偉大的源動力。
但畢竟,這個方法不長久,也不一定誰跪都有用。沒辦法猜測吳天明吳老如果在世,會怎么看待這件事。尊重市場和不“跪舔”并不沖突。斯人已逝,徒留嘆息。
說回這部片子本身,這部片子很老,在信息爆炸的現(xiàn)在,他的鏡頭語言、敘事手法,再到題材——嗩吶,都是滯后和脫節(jié)的。你并不能把他和《大圣歸來》比、和李安比,吳老就是安靜的講了一個自己想講的故事,講了一種文化如何消亡,這部片子必然不會獲得好的市場反饋。
那么,誰錯了呢?
方勵下跪之后,包括萬達(dá)在內(nèi)的大咖紛紛發(fā)表聲明,增加排期,力挺這部片。但沒有一個院線表示之后要開拓文藝片、小眾片的專屬院線。很簡單,太難,而且恐怕不會賺錢。
中國的熒幕數(shù)有3萬多塊,但沒有一塊是專為小眾人群服務(wù)的。院線要活下去,就不可能光靠文藝片吃飯。這個群體太小,撐不起來一個市場。
如果像法國那樣,評審委員會篩選,國家補貼的方式來支持文藝片呢?恐怕在中國行不通。為什么,就不講了。
這部電影我說不上喜歡,我沒有辦法集中精力看完,《百鳥朝鳳》上的一切都太遙遠(yuǎn),太慢。這導(dǎo)致我經(jīng)常跳戲,沒有辦法融入到電影中去。
如果一個傳統(tǒng)的東西無法延續(xù),就讓他踏踏實實待在博物館、民俗館,待在回憶里。有的東西,沒了就是沒了。有些東西是好,但就是喜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