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歷二月初二,民間俗稱“龍抬頭”,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如果在往年的這一天,中國民間是非常熱鬧的,祭社神、吃龍食、采龍氣、剃龍頭、起龍船、使耕牛、開筆寫字、引田龍、放龍燈、敲龍頭、圍糧囤、熏蟲......各地風俗,不一而足,反正那叫一個熱鬧,喜氣洋洋。
今天卻不同,人們都宅在家里,抗擊新冠肺疫,特別是我們湖北,封城封路,正值史上最嚴厲的“戰時”管控時期。
宅在家里,不能出門,那就讓我們的思緒來一個神游吧。
二月二龍抬頭,“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龍抬頭”源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并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后。
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農歷“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龍抬頭”,象征著生機勃勃、萬物復蘇。
“二月二”這天,在我們湖北隨州,有個“剃龍頭”的習俗,“剃龍頭”就是理發,隨州的男人們不論老少,不約而同地都要理發。
微信群里,大家都在打趣,說今天的“龍頭”剃不成了,那就都蓄成龍須得了。我哥哥付九龍也不耐寂寞,在朋友圈發了他往年剃龍頭的故事。他說:
“二月二”這天,許多人都要理發,龍抬頭的日子理發叫作“剃龍頭”,這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
今天農歷是傳統“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承襲傳統,二月二要“剃龍頭”,依據這個習俗,應景自己記憶中關于剃頭的故事。
本人從小不愛剃頭。小時候,生產隊有專門的剃頭匠。那時,剃一頭,好像是給兩個工分,不要錢。
我兄弟多,亦或為惜工分,我兄弟剃頭的事兒,都是家父親自操刀。
小時候愛護頭,因剃頭,不僅挨過父母訓斥,也挨過父親棒喝。最厲害的一次,父親攆我幾壟田埂,揪住耳朵拽回家、按在椅子上剃了一回頭……
漸知事理后,當兵去了部隊。
記憶中,十八、九歲之前,刮第一個光頭,是剛剛到部隊不久,在新兵連的時候。班長一個提議,全班十幾號人:“刮!”聲震屋頂!
剃平頭,十幾年。當過兵的人都曉得,部隊內務條令有明文規定:“春夏季每20天、秋冬季每25天理發一次”。
在營區,部隊官兵發型基本一致,都是平頭。于是,平頭的發型,剃了十幾年。
記得剛轉業回來不久,有一次在一個小門市部門口,幾個人逗一個小伢兒玩兒,那下伢兒,大大的眼睛,虎頭虎腦兒的,很招人喜歡;于是,幾個人轉換抱著玩玩兒,輪到我抱他時,小家伙兒“哇”地一聲哭了……
幾個人分析原因,說是我頭發太短,人又一副兇相,嚇著小伢兒了。
自此,不再剃平頭了。
蓄長發引起誤會。本人頭發濃密,且柔軟;剛洗一會兒的頭發,經風一吹,旋即成波浪狀。因此,有人嘲笑我,一個大男人,不曉得自己幾十歲了,還燙頭。
天地良心,本人從沒燙過頭發。
剃過一次貴族頭。那時,家里還沒安裝熱水器,洗澡時,去公共澡堂。
記得那次去洗澡,人多排隊。等候的人中,有幾個熟識的人。一李姓兄弟對我說:不如我們先剃頭,反正等著也是干等。或許他是看著我頭發已經很長了。
那個理發店,就在澡堂大門旁邊。剃就剃吧。我是從不在外讓別人給我刮胡子的,況且等會兒就洗澡了,所以只是剪薄了一些頭發。
待理發的人抖落圍脖兒時,我和李姓兄弟都搶著付錢。一問,兩個頭,120元。那個時候,真的覺得有點貴。
我從不找女性剃頭。本人不忌諱什么,但幾十年里,好像已成習慣。縱然那些年流行去發廊洗頭,本人也從沒讓女性洗過。
.......
生命不息,剃頭不止。60年里,發生在自己剃頭史上的故事,可能遠不止這些。生活還會繼續,剃頭也還會繼續。寫此存照,但愿每年二月二,都能記起“青春混蛋,中年好看,老年還有兄弟做伴”的故事,記的那么清晰、那么有條理、那么有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