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一名大學二年級的男生,我的很多同學和室友都有女朋友了,看到他們每天同進同出,卿卿我我地膩在一起,我非常羨慕他們。我也曾經努力地追過幾個特別心儀的漂亮女孩,可是,她們都拒絕了我,當然,也有一些女孩主動追我,但她們形象太差,都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我感到很困惑,為什么那些漂亮女孩都不喜歡我?難道我只能吸引哪些不太好看的女孩嗎?
雖然男生之所以沒有追到心儀的女孩,其中可能有很多別的原因,但也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關于男女交往中的吸引力。男孩與女孩之間的相互吸引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吸引力的產生是否有什么規律可循?它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回報----吸引的本質。一個人之所以會被另外一個人所吸引,根本上來說,是那個人的出現會給你帶來一些回報,這是吸引力的本質,所有的吸引都符合這項特征。
無論是受到美麗的外表、還是脫俗的氣質所吸引,根本上是她的這些特質讓你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這種愉悅的感受就是她的出現帶給你的回報,是吸引你的根本所在。
商務聚會的晚宴上,作為業務員的你,很容易就被那些看上去象是CEO的人所吸引,因為那些人的身份帶給你潛在的機會,而潛在的機會就是他們能帶給你的回報,回報的存在讓那些人吸引了你的眼球。
當一個人能給你帶來你要的回報時,TA就可能吸引你,其實所有的人際吸引都是這樣的,陌生男女之間的吸引,自然也不例外。
但這些回報不一定是直接的,有時間接的回報也同樣有助于吸引。愛屋及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愛上一個人,連帶也喜歡上了那人屋頂上的烏鴉。
這很好地詮釋了,為什么在重要慶典、主隊大勝的比賽球場、高檔餐廳、電影院等場所的相識和約會容易增加兩個人之間的相互吸引。因為這些事件和環境、包括晚餐和影片帶給你的愉悅感都有可能間接地轉移到陪伴你的那個人身上,從而不自覺地增加了你對那個人的好感。
顏值----外貌吸引。美麗的外表,玲瓏的身材毫無疑問是重要的吸引力。我們會不自覺地對擁有高顏值的人有好感,并且更愿意接近他們,這是我們通常特別注重第一印象的原因所在。
外貌的吸引首先來源于高顏值給人帶來的賞心悅目的愉悅感,背后則是我們潛意識地認為“美即是好的”這樣一種思維定勢。我們會自動地假設外形好的人是快活的、具備社交技巧的而且是有智慧的。正因如此,美貌的人在現實中擁有更多的社交機會,也會有更多的職場機會,她們更容易被晉升和提拔。
關于外貌帶來的吸引力,我們還需要知道,人們并不認為外貌好的人就是十全十美,人們也有可能對他們的操守進行懷疑,形成容易愛慕虛榮的印象。
另外,在選擇對象時,男性會比女性更加注重外表。這并不表示女性選擇對象時不在乎外表,而是因為女性對男性能否帶來安全感、穩定的經濟條件等其它方面條件同樣在意。
在現實中,盡管擁有美麗外表的人會更有吸引力,但人們卻大多和自已比較般配的人最終建立親密關系。這表明外表只是吸引力的一個法則,人們在建立親密關系時,還受到其它法則的影響
距離----接近吸引。距離越近,越有可能吸引,這是因為人們的注意力范圍是有限的,對越是接近的人,越有可能注意到對方,而了解得越多,自然越有可能建立關系。
隨著交通、科技與時代的發展,整個地球的時空距離被大大拉近,所以過去幾乎不會出現的跨省、跨國與遠距離的男女交往也就越來越多,這恰恰證明了只有突破了遙遠距離的限制,才會互相吸引。而異地戀失敗概率遠高于常相廝守的戀情,也反證了距離對吸引力的重要性。
距離接近帶來吸引力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人們傾向于喜歡臉熟的人,而不是陌生人,我們稱之為屢見效應。古代很多青梅竹馬、日久生情的故事,現實中的情侶則大多來自于同鄉、同學、同事、鄰里或朋友,這都是距離接近、熟人之間容易吸引的表現。
當然,反復接近并不絕對會增加吸引,如果一方對另一方非但沒有好感,而是相互厭惡時,則反復的見面不會讓他們變得相互吸引,而是會變得更加厭惡,有一個詞叫“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就是這個道理。
共性---相似吸引。人們會容易喜歡和自己相像的人。有著相似背景、個性、外表吸引力和態度的人們更有可能互相吸引。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某些屬性相似的兩個人,會有更多的認知、價值觀、興趣、情感上的共同話題和共鳴,自然也更可能建立穩定的關系。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的門當戶對,也是相似性吸引的體現。
我們對于相似性有時需要更寬泛的理解。比如一個企業家與一個高顏值明星的結合,表面看相似性不多,但實質上,雙方在各自領域對事業的追求、成就、見識都有可能體現相似性,這是他們互相吸引的重要基礎。
當然這里還有前面提到的般配現象在起作用,一方提供良好的經件條件與智慧,另一方提供美好的外貌與光環等,其實質是互相提供對方所需的回報,有類似“等價交換”的原理在起作用。根據人際關系的平衡理論,這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與關系。就是說,般配的關系容易穩定,而不般配的關系則容易解體。因此我們沒必要給予這樣的“等價交換”以負面評價。
需求----互補吸引。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看到很多的關系非但不是因為相像而在一起,有時甚至是某些方面截然相反的兩個人相互吸引。比如肥胖的女孩和瘦弱的男孩、性格外向的女人與性格內向的男孩、高個子的女孩與矮個子的男孩等等,他們都有可能在一起。
他們在一起可能有別的原因,也可能是互補性法則在起作用。指的是當一個人特別希望擁有的屬性,而另一個人恰好擁有,并愿意提供幫助,他們就有可能互相吸引。互補性的實質是一個人的需求因為另一個人的出現而得到滿足。
能不能實現互補的關鍵是一個人對自己不具備的特征是否能夠接納。比如,性格外向的女人如果認為自己過于外向,希望自己變得稍微內斂一些時,或者她羨慕地認為內向的人會比外向的人心思更慎密時,性格內向的男生就可能吸引她了。而一個高個子的女孩可能因為對男生的個子身高沒有要求(這是對個矮的接納),而被矮個子男生的其他方面所吸引。
男女交往中,還有兩種吸引力法則,一是可能性----意愿吸引。指的是由于對方的主動交往意愿而被吸引。或者說,人們更趨向于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這就為男女交往中一方追求另一方提供了理論基礎,說明追求確實會大大增加吸引力。
其實質是對方的追求行為,大大滿足了本人自戀的需要,同時也相當于收到了一份要約,降低了回應對方的風險,增加了與對方建立關系的可能性和確定性,因而會更愿意與對方交往。
還有一種叫阻力----障礙吸引。指的是人們會喜歡那些無法得到的人。當男孩非常鐘情于女孩,卻遭到拒絕時,不少男孩會有一個更加瘋狂的追求過程。這里有男孩越挫越勇的一種心理在起作用,他潛意識地認為,之所以沒有追上女孩是因為對方真的和自己想像的一樣的優秀,所以不容易追上,她值得我更加努力地追求;而我一旦和她在一起,我獲得的成功會是比我原先想像的還要巨大。很多人經過多年仍然不能忘記當年的初戀,
在這里,男孩心目中的那個被追求的完美女孩與現實中的女孩已經不是同一人了,男孩也不僅僅在意和對方在一起,同時在意這個追的過程和最終獲得成功的感受。這也是為什么幾乎所有的小說、影視劇里的美好愛情故事,一定是有充滿挫折的緣故。
盡管男女交往中的吸引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據心理學家的專業研究,熱情善良、性格好、感情得到回應是基中最容易吸引他人的三個屬性,畢竟每個人都想得到可人的、隨和的、接受他們感情的伴侶。
本文所談的內容,只是想分析男女交往中的吸引力是怎么產生的,因表述的需要,不得不根據其因素逐個分析,且只是分析了其中主要的幾點。但男女交往必然還會受到身體、環境、心情、身體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是一個綜合復雜的過程,這也正是男女交往過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