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出差歸途,接近3個小時的飛機啃完了這本書,主要是講如何更好的做決策,摘錄筆者覺得的金句與方法,分享于此,共勉之。
? ? ? 1.常見的四種決策思維陷阱。
? ? ? ?之所以把這幾條摘出來,是因為自己回顧了過去的一些決策,確實有很多踩進了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陷阱,而他們分布在一個決策的幾個階段中。
? ? ?(1)面臨選擇時的思維狹隘。這一條是指我們對于決策的選項進行了自我限制,自我設限降低了可選擇的范圍,導致決策的結果不佳。還記得筆者在很早寫過的“一定還有第三種辦法”,跟這句話類似,單一的線性的看待問題,就會縮小自己的選項,造成思維狹隘,難以選擇。
? ? ?(2)分析選項時的證實傾向。這個誤區很常見,有點像宜家效應和雞蛋理論,很多人在做選擇的時候,其實內心已經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而他們會去篩選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這樣會造成信息遺漏,決策失誤。
? ? ?(3)做出選擇時的短期情緒。短期情緒,其實是指很多決策中常見的一個誤區,就是情感因素,即使在非常理性的優劣利弊的對比下,依然會有情感因素在決策中產生作用,它會干涉我們的想法,并在短期中影響我們的決策。
? ? ?(4)接受結果時的過度自信。這個問題,在于你對未來的走勢是否判斷過于自信,是否的結果的接受預期過于樂觀,所以導致加速了錯誤決策流程。
? ? ? ? 2.如何避免思維狹隘?--拓寬選擇空間。
? ? ? (1)我應不應該去參加派對?我要買小度音響還是天貓精靈?當我們陷于專注自己的兩個選項選擇的時候,你就會對其他選擇視而不見。不過反過來,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還是可以有別的選擇的。怎么辦呢?考慮機會成本。就是如果我們不干這件事,我們將會拿這個資源做什么?能收獲什么?
? ? ? ?(2)還有兩個建議,一是主動劃掉我們的選項,讓我們的選擇消失的時候,我們被迫會轉移注意力,從而考慮新的選項,二是設身處地的換成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這個時候,往往更容易看到這個選項的盲區。當一個問題的選擇含有是否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反思,是否落入了思維狹隘的陷阱。
? ? ? ? (3)多目標追蹤,反過來增加選擇范圍。這個問題很簡單,當資源配置得當的時候,可以使用內部賽馬制,讓不同的團隊追蹤同一個任務目標, 最好是不同領域,那么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會更加全面。
? ? ? ?(4)當你同時考慮多個選擇的時候,你會逐步認識到了問題的形狀。當設計師們同時設計多個廣告的時候,他們的思維會得到打開,創造力和效率會更高。
? ? ? ?(5)當你可以從世界豐富的選擇中進行挑選時,為什么非要我們自己提出想法呢?作者還提出了這一條,就是去尋找外腦。一是從外部,競爭對手,標桿分析,二是從內部尋找,從自己的過去尋求參照,三是尋找類比,著眼于類比相同的處境。
? ? ? ??3.如何克服證實傾向?---把假設放到現實中檢驗。
? ? ? (1)這里的證實傾向,其實更多的來自于決策者的個人決定。而對沖這樣的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公司內部形成不同建設性意見的氛圍。比如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這個選擇必須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成為最好的答案?
? ? ? ?(2)因為我們會自然的尋找自我證實的信息,所以我們需要訓練自己去考慮西相反的情況。這也是窮查理寶典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 ? ? ?(3)我們會尋求內部意見和外部意見,內部意見是指我們對自身所在的特定環境的評價,外部意見即在類似于我們這樣的情況下,事情是如何發展的。外部意見一般更為精確,但是絕大多數人會向內部意見傾斜。因此,克服這樣的偏見,需要兩者的結合,只為得到更好的信息。
? ? ? (4)嘗試,是直接檢驗決策的一種手段,他不是要求我們直接投入,而是先試深淺,進行小規模的測試。比如與其做出商業預測,不如進行小型測試。
? ? ? ? ?4.戰勝短期情緒--在做決策前,留出思考的距離。
? ? ? (1)瞬時的短期情緒,誘使我們做出那些從長遠來看是壞決定的選擇。而大部分我們商品購買行為,銷售員都會巧妙的利用這一點,利用顧客的短期情緒來快速達成交易。
? ? ? (2)101010方法,就是做一個假設,10分鐘后,10個月后,10年后,你還會做一樣的選擇么?如果我們想考慮當前情緒一樣對未來情緒進行充分考慮,從而使留出距離得以實現,留出空檔更充分的思考。
? ? ?(3)我們常被兩種短期情緒改變,一種是曝光效應,就是我們喜歡自己所熟悉的東西,一種是損失厭惡,這個老生常談,損失讓人痛苦的感受遠大于絕對值想等的收益帶來的感受和帶給我們的影響。
? ? ?(4)跳出決策者變為觀察者,假如你遇到了問題解決不了,你可以試著問一句,我的繼任者會怎么做?增加距離后,能讓我們對問題的看待更像是一片森林,而非樹木。比如當我們個人做決策的時候,最有力的問題是,如果面臨同樣的情況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會告訴他怎么去做?
? ? ? ?4.預防過度自信--做好出錯的準備。
? ? ?(1)未來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我們必須預測的場景,是一個范圍,是一個具備彈性的范圍,我們應該用區間來預測未來,而不是一個點,對從最差到最佳的大范圍結果都進行考慮,將區間進行延伸后,我們的預測將變得更加準確。這一點筆者想說的是什么呢?我們的結果就像是一個屋子,有天地墻,有高低側形狀,在這個屋子的每一個點,都有可能是未來的一段時間的結果。
? ? (2)在為最差的情況做準備的時候,我們需要事前析誤,如果發現到了最低的結果線,那么他的前提是什么?我們有辦法避免么?如果避免不了,應該怎么樣做出預案。
? ? (3)為了應對無法預見的結果,我們可以使用安全系數,比如我們工作時間表中的緩沖系數,比如電梯的電纜強度,實際要比實際需要使用留出了安全系數。
? ? ? (4)在生活中,因為不斷重復,我們時常進入自動駕駛狀態,不斷將以前的決定擱置一旁,不對齊進行檢查。應該如何做呢?設立一個停止點,在好的方向的時候進行回顧檢查,而在壞的結果軸上進行止損,給出另一種選擇。它可以有什么作用呢?給我們冒險行為一個安全控件,一是可以規定冒險行為的上線,二是使你的精神獲得平靜,直至碰到警報。
? ? ? ? 最后,除了WRAP決策方法外, 群體決策還有一個額外的問題,那就是這個決定是否被人們認為是公正的,如果不被認為公正,這個決策執行效率就會被打折扣,而討價還價是最容易形成公正的決定,但是它的缺點是會耽誤更多的時間,優點是會加速執行的進度。
【金詞銀句】023期:
1.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擁有兩塊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制造混亂,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于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或者價值觀念,否則那個人的行為將陷于混亂。就像組織中的一仆二主,比如矩陣式的管理,就容易出現手表定律的問題。
2.套娃效應
俄羅斯套娃現象,也稱死海效應,不僅僅是招聘比自己小的,而且是一個習性相近。假如最外層的套娃是有權選才的人,他只能容納那些能力不如自己而且習性根自己相近的人。那么下級一個比一個能力低。最終結果,整個組織永遠發展壯大不了。
3.個人攻擊陷阱
一些團隊的組織者,會不停的歸因到下屬的性格特點,態度傾向或者能力水平方面,總是不自主的要在那些方面找到原因,這樣的行為就是個人攻擊陷阱,是非常危險的,他對團隊成員的成長有害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