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翻譯是錯誤的,不是學會決斷,而是如何成為一個堅守自我的人。討好型人格,不敢直接拒絕別人的人可以看看這本書。書里提供了很詳細地分析。
可能這么說來還是比較模糊,舉個例子吧。《乘風破浪的姐姐》有一期藍盈瑩問其他團隊借人,張雨綺直接拒絕,告訴她自己團隊還沒整明白,沒空。
我有點討好型人格,所以直接表達拒絕,或者是對別人直接表達出我的不滿,會很難。一般都是把這種拒絕和不滿藏在很大段的句子中,因此對方也察覺不到,所以有時候就是自己生悶氣。比如和朋友聊天,我說了一件事情,對方對這件事情一點回應都沒有,而是自說自話。我不會直接說,而是覺得對方不在意我,不想聽我說話,會在心里的賬本偷偷給他畫個叉叉,如果叉叉畫得太多,最后的結果就是友誼的小船被打翻。
這種討好來源于小時候對我的教育方式,他們信奉不打不成器的理念,所以打壓式教育偏多,提出要求不被滿足會被否定的時候比較多,所以漸漸地也就不提要求,導致我和別人相處也沿用了這種模式。我的存在感也比較弱。看這本書的時候就特別有感觸,也讓我學到了很多。
那理想地堅守自我是什么樣的狀態呢?書中的描述是這樣的“誠實、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有讓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能力。自行劃分界限,保護自己免受侵略、攻擊和敵意的侵擾。有自信做出決策,為自己的言論和行為負責。泰然地接受或給予贊賞和評價。”
這種狀態聽起來是不是很棒?為了實現這樣的狀態,書中給出了很多具體的建議,比如說如何提需求,如何面對批評,如何說不。
如何提需求
1、首先要做到明確自己的感受
情緒是釋放出的內部信號,可以幫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動機和行為
2、清晰、直接地表達心聲
直接具有一種魔力,比如說“我想讓你幫忙洗碗。”就比“我總是感到生氣,因為每一次讓你幫我做家務,你都說自己有功課要做。最后只剩下我一個人做家務”效果好。
不但節省時間,還能減少誤會,別人也不用猜來猜去的(我用這個方法解決了最近困擾我的一個事情,效果立竿見影)。
3、主動傾聽
表達自己的想法后,有意識地捕捉別人的反應。比如你讓對方出外面抽煙,對方回答戒煙可不容易,接收到這樣模糊的反饋,需要再次解釋“我沒有讓你戒煙,只是讓你出去抽煙。”
4、獲取更多信息
提出需求后,需要從對方那里獲取更多信息,比如媽媽讓孩子洗碗,孩子說要寫作業,媽媽可以繼續問“作業什么時候交”孩子說“這周末”,媽媽就可以回應“洗完再寫也不遲”。
5、承認別人的權益,學會妥協
如果對方拒絕了你的請求,你要接受,因為別人有權拒絕與你的合作。
繼續上個例子兒子可能會說“不,我今晚約了朋友,出門之前想把作業做完”。
6、協商
除了“是”和“否”,還可以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媽媽可以說“好吧,今晚我洗,但我希望明天的碗你洗。”
在這個過程中,要了解自己的底線,設立界限,堅持立場。有句話是怎么說的“別人怎么對你,是你教的。”你的限度決定了對方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待你,這代表了你接受的上限和下限。所以要明確自己的限度。
如何面對批評
面對批評,我們通常會產生自衛意識。遇到批評,通過會有四種反應:
侵略性反應:一怒之下與其針鋒相對。
非直接侵略性反應:背后貶低、詆毀對方。
被動型反應:避免與其正面交鋒,而是選擇在其他場合向其他人抱怨。
自信型反應:直接地表達對對方行為的看法。
具體案例如下,面對工作中被上司批評工作不認真:
A侵略型反應后果是引發一場爭吵。
B表明微笑,實際壓住了怒火,看似可以滿足雙方需求,但可能導致自我認同感的降低。
C被動型反應會把自己陷入到一種受害者模式,這是一種逃避。對這些事情將就,每次都累積負面情緒,以后可能會爆發。
D自信型反應才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可以接納對方具體的批評,做好了承認錯誤的準備。
怎么做到直面批評呢?
第一步:調整情緒
保持頭腦清晰,避免過分焦慮。
回憶被表揚的情景。
主動發起,感謝對方提出批評。
如果受到的批評比較寬泛,主動詢問更多信息。
誠實回應自己的感受。
讓對方給予時間考慮。
第二步:判斷批評是否有效。
如果批評有效,承認錯誤,接受批評,然后提出解決方案,不知道怎么改變,可以讓對方提供一些建議,并對此表示感謝。
如果批評無效,堅定地拒絕批評“不,這不是事實。”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用“我”做主語,而非“你”,比如說,“我們之間存在誤會”,而非“你冤枉了我”
對方情緒激動,可以問對方“你可以再說一遍嗎”通常對方情緒會稍微平穩一點。
保持聲音平穩,保持鎮定。即使對方批評不合理,也要有禮有節地反饋。
作者還提供了一些面對中傷性評論的方法:
1、別人評論外表
可以直接說不,或者轉移話題。“你的發型顯得胖”“不,我不覺得”不需要覺得歉意或者附加任何解釋。
2、別人貶低你的工作成果
可以直接說“真沒想到你會說不友善的話”,不要陷入自我貶低的陷阱。
3、批評行為
可以自嘲,比如說“你真小氣”,你可以說我就是一個吝嗇的人。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讓我情不自禁笑出了聲。一名男老師苛責一名女同事沒有準備好詳細的課程計劃(實際他想借用),而這位女老師笑著回答,“因為我是一名糟糕透頂的老師啊!”當然,這位男老師只得說“你怎么會呢”,盡力為自己挽回顏面。
學會說“不”
大部分人習慣做“好好先生”,即使內心想說不,但可能話到嘴邊就變成了好的。為什么,人會偏向于說好的呢?因為我們擔心自己的拒絕會影響彼此的關系,或者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比如說朋友讓你下班陪她看電影,但你工作一天很累的,真的不想去,如果你答應了,可能看電影的時候也心不在焉,對方其實也能察覺到,反而得不償失,倒不如直接和對方說原因。或者直接說“我不想去”。武志紅老師說這是不含敵意地拒絕,拒絕的不是人而是事。
改變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慢慢來,希望我們有一天都能成為果斷而又堅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