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之后
人們可能不知道
這種原始的爆米花為何物
但它卻在那時填飽了我們的肚皮
也溫暖了鄉村
溫暖了我兒時的記憶
01
雖然年已經過了,元宵節也都離我們遠去了,但在我的記憶里,爆米花卻是兒時我們從過年前直到正月底,都最期盼,最流行的零食。
那時候崩爆米花的那個黑黑的機器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最熱鬧、最開心的地方。每到冬天,都會有崩爆米花的老爺爺擔著爐,進山入村。
他們往往會在一個空場里找個背風的地方,生起火爐,把長布條袋子伸好,架上燒得黑黝黝的爆米花機。即刻村里的孩子都會吵吵嚷嚷地圍攏過來,讓原本寧靜的村子熱鬧起來。
看會熱鬧便會飛奔到家里,纏著母親一定要去崩一點爆米花。
母親給我們準備好玉米粒,我們就像得了寶貝似的跑到老爺爺那排隊。有的捧著碗,有的端著茶缸,有的提著補丁袋子,還有的拿著升子(量糧食的一種容器,木質的匣子)。
02
老爺爺接過遞上的一茶缸玉米,倒進了那黑色的鐵筒罐里,再從旁邊拿出兩個小瓶,倒上點糖精的粉末,關上閘門,橫放在爐子上,然后生火,一手拉著風箱,一手不停的搖著鐵罐,爐子里的柴火燃得通紅,再一圈圈轉動爐把兒,眼睛還不停地看著那個壓力表。
大概五六分鐘后,老爺爺的手就停了,把爆爐放進那個早已熏得烏黑的竹筐里,筐的一頭套著臟兮兮的大麻布口袋,那是用來裝爆米花的。
踩著竹筐子,用一個套筒套住機器裝玉米旁邊的小把手,猛地一拉,“砰”的一聲炸響,白煙冒過,早已在機器肚子里悶得難受的玉米粒們,一下子沖進筐子那頭臟兮兮的口袋當中,膨脹成大個的玉米花了。
罐子打開后,原本金黃色的玉米粒猛地從爆爐肚子里沖出,鉆入麻袋,搖身變成白白的爆米花,熱乎乎、香噴噴的爆米花便呈現出來,接著一陣濃香瞬間便彌漫在空氣中,順著冷風鉆進了鼻子,隨即香甜的爆米花味便在村子上空彌漫開來。
當然,麻布袋里的爆米花是主人家的,但是,總有一些漏網之魚從空隙中蹦出來,蹦出來的自然是屬于孩子們的。
用玉米崩出來的爆米花,雖然沒有奶油的那種濃香,卻是后味很足。每次老爺爺身邊總會圍很多的人,可是每到要開鍋的時候都會發出“嘣”的一聲,特別響,每個人都作出夸張的表情,起鍋時一哄而散。
等到那爆聲響后,又一窩蜂地聚攏起來,撿起那些散落在外面的,熱氣和香氣并冒的爆米花塞到嘴里。
03
每出一鍋,孩子們便將這樣簡單的場景如同復制般重復一次,毫無創新卻樂此不疲。一邊瘋玩還不忘看著自己家的玉米,及時把自家的往前推推,生怕漏子自己家的。
每崩好一鍋后主人都會分給周圍的人嘗嘗,所以呢,如果排隊比較長的話,基本上到自己的時候已經被前面的爆米花喂飽,等到天黑,晚飯怕是不用吃了。
雖然山里的冬天格外寒冷,北風呼嘯,屋檐下掛著長長的冰凌串兒,然而爆米花卻迎著寒風,帶著溫暖炸開了。她婉如綻放的梨花粒粒飽滿,清香撲鼻,熱熱乎乎,黃中透白,甜膩怡人。
其實每個年代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味道。也許,崩爆米花這個古老的行當將愈行愈遠。現在爆米花已成電影文化的一個元素。
很多年之后,人們可能會不知道這種原始的爆米花為何物。
但它卻在那時,填飽了我們的肚皮,溫暖了整個山村,也溫暖了我兒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