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即將來臨,孩子們準備好了嗎?每逢開學前后都是兒童心理疾病的高發期,患者起碼比平日增加二三成。開學綜合征會使孩子出現很多稀奇古怪的表現:一上學就嚷嚷肚子痛、頭痛、胸悶、作嘔……但到醫院檢查身體卻沒發現問題。專家提醒,為讓孩子盡快調整好狀態投入新學期的學習,最好提早一周以上調節作息。
實際上,“開學綜合征”可不是心理學上診斷名詞,它只是代表了臨近開學時學生們的一種不適應狀態。“對年紀比較低的學生和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這種不適應可能表現為‘分離焦慮’,而對于大學生,則可稱之為‘適應障礙’。”北京回龍觀醫院副主任醫師宋崇升說,年紀小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較差,開學后可能會感到孤獨和不安全,這種感受引發了他們的焦慮;而大學生面對離家的獨立生活也會產生輕微的焦慮和抑郁,但完全不會上升到疾病層面。
這種焦慮可能還會有一些身體表現,常見的是失眠、肚子疼、沒食欲、小便失禁。“當人處于緊張焦慮的環境中時,無論他自己有沒有體驗到這種焦慮,身體都會做出一定的反應來逃避這種焦慮,可能表現為頭疼、失眠、肚子疼等,因為這樣就可以暫時避免自己不想做的事(上學),這就叫‘軀體化’;而年紀大的孩子出現大小便失禁,暗示了他希望回到幼兒時期,也是希望能暫時逃避問題的消極心理防衛機制。”
細心觀察便會發現,那些容易得“開學恐懼癥”的孩子性格都有相似點:依賴性比較強,有點懦弱,有點不成熟。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多一份關心和鼓勵。
家長首先自己要有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開學前可以適當地和孩子聊起這個話題,但是應該傳遞給孩子積極正向的暗示,比如對孩子說‘開學又可以見到老師和同學啦’、‘開學后是不是又要秋游啦’等等。對于那些敏感、內向的孩子,家長此時應該適當降低對他們的要求,讓孩子有更多時間適應變化,鼓勵孩子多交朋友,讓孩子感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另外,提前幾天讓孩子按照開學后的作息時間進行作息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