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成長軌跡是從3歲上幼兒園到22歲大學畢業(yè),之間的19年都會在學校里度過。學生,是我們到目前為止被貼時間最長的標簽。
如果說在校園,你我都是待了快半輩子的老油條,那相比之下,二十出頭的我們在職場都還是嫩雞一只。
總能在網上看到類似《職場新人手冊》《職場新人如何處理與同事關系》《給剛入職的新人10條建議》等等指南,這些即將踏入職場的小白菜們膽戰(zhàn)心驚、迫不及待的想從前輩身上學到各種經驗總結,以防自己真“下鍋”時不會被燙的吱哇亂叫。
而現實卻是,就算你提前做了百分之一萬的準備工作和心理建設,職場,這個無情無義的小婊砸,只會用實際行動教你切身體會到什么叫“一切皆有可能”。
算起來,截至到下周就是我正式踏入職場整一年的日子了,雖然上學期間也做過幾個實習,但那獲得更多的是專業(yè)技術、實際操作上的經驗。
我跟其他同齡人比起來,算工作比較晚的(還在深造的同學當我沒說)。這一年因為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跳過一次槽,從傳統媒體到互聯網媒體,從紙刊雜志行業(yè)到知識付費風口,這種工作環(huán)境和內容的轉變,讓我很幸運的體驗到兩種不同的工作風格和環(huán)境,也很慶幸那些職場上傳統和非傳統的虧我都吃過。
恰逢“一周年”來臨之際,想跟大家分享這短短一年時間,我這個職場菜鳥的心得和經驗。
不知道剛工作時的你是否也有過同樣的感受。有些不是我親身經歷,但也算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可能會有些陰暗,但過來一年的“老人”還是想奉勸一句:在職場,還是悲觀點好。
01 不要把學生心態(tài)帶入職場
其實做到這點很難,畢竟干了十幾年學生的“老本行”一下子轉變身份還真有點不適應,過渡起來也沒想象的那么容易。說實話,我到現在可能都沒完全做到這一點,我所理解的學生心態(tài)就是:我不懂,所以你要教我;我不會,所以我可以犯錯。
職場上有些事沒有什么理所應當的道理可講,沒有老人必須讓著新人,沒有老員工不會跟新來的小孩計較這回說。一旦踏入專業(yè)領域,大家就都是平等的,為了養(yǎng)家糊口。
你是新來的,有什么問題可以向老員工請教,可以多問多學,但幫你提升不是人家的義務,在職場沒有像老師那樣的角色,為了升學率給你開小灶補課,不會就先自己琢磨去,實在不懂需要請教前輩,麻煩也問點有技術含量的問題,大家都很忙的,我給你回答了,你給我發(fā)工資嗎?
也千萬別以為你是小鮮肉,那些差不多是父輩的老員工就會把你當自家孩子一樣對待,任憑你撒嬌都不跟你計較。老員工的確經驗豐富,見得人多了自然一眼就能看出你的“優(yōu)劣勢”,只不過在他們眼里,這些優(yōu)劣勢的評判標準取決于是否對他有利而已。
在利益面前沒有長幼之分,被同事賣了還替人傻樂數錢的“背鍋俠”不是新人的專屬,但覺大部分新人肯定都背過,只是有些你自己不知道罷了。
02 第一印象尤為重要
這個觀點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我想說的卻不是單純的第一次見面。
如果剛進入職場,你逢人就叫“哥哥、姐姐”年紀大點的就叫“老師”(其實大部分所謂的老師也不會教你什么),一副畢恭畢敬,隨叫隨到,不是你的活也攬到自己身上的“便利貼”新人,等有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公司只是個路人甲,你是誰都可以呼來呵去的“軟柿子”時,想翻身,已經沒那么容易了。
在影視劇里,要表達一個人即將黑化的套路非常簡單,摘掉眼鏡畫個濃妝、剪個利落的短發(fā),蹬雙高跟鞋,再來點明快的背景音樂,鏡頭給到周圍群演都是一臉吃驚的樣子就行了,傻子都能看出來這是女主逆襲了。
可現實生活跟電視劇差別挺大的,“便利貼”當久了變個性都不一定有人發(fā)現,你再直呼那些所謂哥、姐(說不定比你還小)的大名,人家一定以為你吃了熊心豹子膽,除非你爹一怒之下把整個公司買下來,不然還是等有點資本了再想打翻身仗的事吧,頭幾年還是算了。
所以,進一個新公司的正確姿勢是:別為了討好所有人而自降身份,表明自己的底線才最重要。
說起來有點心狠手辣的樣子,可職場就是個得寸進尺的圈子,你初次留給大家老好人的形象,下次什么代簽打卡、取個快遞全是你該做的“份內事”,好事兒絕對輪不到你,這時候你不想干,人家還覺得你不懂禮貌,翅膀硬了想上天,背后不知道怎么嘀咕你。
另外,什么哥啊姐的,見到新同事應該先問:我可以叫你xxx嗎?有些人會主動自我介紹:以后你可以叫我xxx。不管對方年齡多大,叫就行了。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全公司都叫某人“xx老師”,你可別不識趣的直呼其名。
03 世上沒有不委屈的工作
剛入職不久的新人多少都受過委屈,明明不是自己的錯卻怪在你頭上;明明不是自己負責的內容卻突然甩給你;明明不是這樣想的,卻因為表達受限讓領導誤會。
這些事我都遇到過,也哭過,在家撒潑打滾式的哭天搶地、扎小人詛咒、盼水逆早些過去,可五分鐘后還是得默默掏出手機給領導回復:好的,我下次注意。
這就是成年人的戰(zhàn)場,受了多大的傷害,最后還得拍拍屁股上的灰繼續(xù)戰(zhàn)斗,誰肚里沒點被人打碎的爛牙齒,咽下去也死不了。
等工作以后才知道,公司的馬桶不光是用來蹲的,有時關起門來干坐在上面撕心裂肺的嗷一嗓子,然后出門當什么事兒都沒發(fā)生過,挺好。
這是個成人儀式,也是個學會體面的過程。這一系列的行為重點不在于你怎么哭、怎么造作,而是怎樣才能哭完恨完還能回去用正常心態(tài)和同事交流、工作,如果不能,那就是你活還不夠多。
04 不要總想著表現自己
這話是一個領導給我說的,她的原話是:你就是太想表現自己了。
說完我懵了三秒,本能的在心里想:放屁!
第四秒覺得:你說的對!
剛進職場的我們總以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足夠拼命就能獲得表揚肯定、順利升職加薪,從此走上人生巔峰。可此時的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掌控和把握所有事情的走向,急功近利、好心辦壞事、往往也多出現在這個時候。
我們極力的想讓老板看到我們的刻苦勤奮,但工作這事兒往往不是一場單打獨斗的獨角戲,通常都需要團隊協作,甚至外部合作,自己一人瞎使勁到頭來不僅事兒沒辦成,還覺得自己費力不討好。
要我說這還是一種“學生后遺癥”,在學校里只要自己勤奮努力,就算成績沒上去,老師都會拿你做榜樣讓同學們學習,可這個套路照搬到職場就會水土不服,在別人眼里你就是想表現自己,這也怪不得別人。
05 “沒必要”
這三個字我經常在工作場景中聽到:和同事鬧別扭了,大家勸你“沒必要”;你想做一個新case興高采烈找上頭審批,老板來一句“沒必要”;你為了搞定一個大咖忙的焦躁不安,前輩也會說句”沒必要“。
有天我認真想了這三個字背后的含義,那就是:成本。
人總是趨同利益最大化,總想著花最少的錢,獲得最大的回報,兩塊錢彩票贏一個億那種祖墳冒青煙的事誰都想碰到。
職場也不例外。
和同事生氣,你打不死他,他也趕不走你,與其讓自己氣個半死還影響工作效率、受領導批評、罰款扣錢,倒不如平心靜氣的和解,大家相安無事,撕逼成本太高,所以沒必要,除非對方嚴重傷害到你人格尊嚴,這氣絕不能受,大可直接辭職。
你有個新想法,期待獲得老板支持,他聽后直搖頭,因為實踐起來花的物力、財力、人力成本太高,不值得,所以沒必要。你為搞定大咖忙前忙后,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可大咖一句沒時間,收獲百分之負一的結果,投入產出不成比,自身消耗成本太高,所以沒必要。
其實,不想得到“沒必要”的回復,前提是需要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做之前先問問自己這么做能得到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嗎?我會投入什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嗎?如果都是否,那就“沒必要”。
06 職場真的沒有朋友?
沒有,至少不是什么都能說的朋友。
在一個共同利益體下產生純粹友情的確有些難度,就算你沒什么可圖,但對方不一定就沒什么心眼。況且,職場本來就不是用來交友的,哪怕你真的和對方有什么共同興趣愛好,也千萬別牽扯到工作上的利益,否則翻臉不認人這一巴掌,挨過一回你就知道有多疼了。
07 學會“虛偽”
哪個單位都有你看不慣的同事,依據“正態(tài)分布”原理,不管你逃到天涯海角,總是能遇到讓你討厭的工作伙伴。
這時就要學會“虛偽”。
這里的“虛偽”不是讓你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而是收起自己的負面情緒、心態(tài)和你不喜歡的同事工作。你可以不用在ta面前表現的嘻嘻哈哈,但也不至于像仇人一樣,ta起個身接杯水你都要翻個白眼以示敬意。
既不是朋友、也不是路人,更談不上仇人,這就是同事——共同處事。不帶私人恩怨的為同一個目標努力,反正你我都是為了賺錢,不是來給自己樹敵,更不是找對象的。
08 不要輕易挑戰(zhàn)權威
相信每個公司都有資深的老前輩,他們用經驗告訴你什么叫權威。
通常這些人跟我們的年齡差距至少有十幾,二十歲,這種代溝你避免不了,溝通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挑戰(zhàn)權威是我做過最傻X的一件事(沒辦法,白羊座,我也后悔過)。
勸你不要輕易這么做的原因:
第一、他之所以被稱之為權威,就是比你在行業(yè)上有足夠豐富的見識和經驗,在專業(yè)領域上的把控能力也比你強,所以改變他們深入腦子幾十年的教條想法很難。你在沒有足以讓他信服的證據下,冒然提出質疑,只會讓他用一堆道理和十幾年前發(fā)生的往事讓你承認:原來我還真TM是個傻X。
就算他答應讓你一試,這事兒成不成你都要小心。成了,他覺得自己地位不保,失去威嚴;不成,這就是你的把柄,下次也不會讓你再試。
第二、權威就意味著權力,而有權力的人往往都自帶光環(huán)。你如果當眾diss,就算他也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但也會下意識維護自己的尊嚴,三十六計,死不承認。
說不定還覺得你是哪里來的小屁孩一點禮貌都沒有!如果再遇到個人品不行的“權威”,他會讓你明白什么叫“槍打出頭鳥”。
想要反駁這些資深前輩的觀點,
正確做法應該是:先默默記下你質疑的點,下去做足了功課,123列清楚論點論據,并且將它們爛熟于心,形成自己的觀點,等他心情還不錯的時候,以私下聊天的方式說出來。
之后千萬別忘說句:我其實也沒有質疑您的意思,您那個方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你的觀點)……或許也可以。
如果你覺得這一切都太麻煩,或者“沒必要”,那還是放棄挑戰(zhàn)吧。
09 要聽懂對方委婉的話術
因為職場上的人都會虛偽那套,所以有些事他們不會直接明說,總愛找個借口,這個時候希望大家都能識趣一點。而且,在有些行業(yè)里,某種委婉的借口通常就是業(yè)內拒絕邀約的潛規(guī)則。
我經常會跟一些作者以及他們的經紀人溝通約稿事宜,有些人先前都會表現的很有興趣,但是問到價錢后給你回復的都是:我(或XX)太忙了,可能沒時間。
這個時候就不要再追問了,明眼人都知道是錢沒給到位,對方委婉拒絕了合作,但文人多少有些傲骨,明面兒上談錢太俗,可的確又是因為錢,那就說沒時間吧。
這就是在變相的告訴你: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切記!這個時候千萬不能說:錢的事咱好商量!
第一、顯得你首次報價非常沒有誠意,第二、就算這個錢夠數了,他也不會同意的,這不明擺著打他臉嗎?
10 看破不說破
老板有時候做的決策會讓所有人都覺得他就是個傻X,你無法理解是因為你屁股沒坐在他的位子上,看不到他所看高度,想不到他所顧忌的東西。
大多數領導都會有自己的考慮,甭管是私心還是真有道理,基層員工要做的就是看破不說破。
老板毫無理由的提拔一個人,或許人家后臺巨硬無比,帶來的資源遠超他個人能力,又或許他是商場競爭下的一個替罪羊、代替品,老板只是在進行一場不可描述的戰(zhàn)略準備?也可能老板在其他場合被人下了套,抓住了什么把柄(開下腦洞)?還是他私下真的勤勤懇懇的做了很多工作,只是你無法知道。
這些都無法揣測,更不能拿到臺面上說,如果這個時候你表現出非常抵觸的話,滾蛋的也只會是你。
11 沒有錢多活少離家近的美差
錢多、活少、離家近,這三個條件只能選其一,撐死能選兩個。
面對這種問題的人要不就是剛畢業(yè)的應屆生,要不就是受不了活多、錢少、離家遠,想跳槽的人。可在選擇之前,真的要好好問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
如果只要錢多或是足夠寬廣的發(fā)展空間和平臺,就別抵制996的工作(注:996工作制是指工作日早9點到晚9點、一周工作6天,且沒有任何的補貼的工作),要只追求活少離家近,那就別嫌自己掙得少,看著在外奮斗的人數錢時眼紅。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除非你有一只能抓魚的熊,比如有個像思聰那樣的爹。可能思聰也沒辦法三者兼得,他錢夠多,說不定還能在家辦公,但背負的壓力和重擔,也是不輕松的。
我之所以從傳統媒體跳出來,正是因為我看重了互聯網和知識付費領域的發(fā)展前景,相對紙媒,它們才是朝(zhao)陽。
但出來以后的確發(fā)現工作量變多了不少,需要經常值班,對熱點話題保持靈敏度且隨時出稿,承擔的風險和責任也更多,但我知道這就是我想要的,這是我必須要強迫自己歷經的“磨難”,因為我看重的是這段經歷能增加我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和那種不重復、有創(chuàng)造力、非常鍛煉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還可以不斷學習新知識的崗位,等達到了無人代替的成就,就算你不要錢,錢也會自動跳進你的口袋。
職場就是這么冷冰冰,如果你覺得自己身處一片祥和之中,那絕對是表面現象,或者只能說明你是個邊緣人物。
剛工作幾年的我們,在職場這口大油鍋里不知不覺的也將慢慢變成“老油條”,可剛開始的這三五年確實非常重要,甚至奠定了未來整個職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所以這個時候少說話,多學習就是真理,受了委屈就忍著,遇見不喜歡的人也要面帶微笑,為得是某一天你真的受夠了這種日子,可以有說走就走的能力和灑脫。
不知道以上這些經驗,哪一條讓你聽起來深有體會,想必背后也有段令人不快的經歷。好在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如果你還沒有經歷,那要相信:這些吃過的苦和虧,最終都會變成最寶貴的禮物饋贈于你。
而那些曾讓你哭過的事,也總有一天會讓你笑著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