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玩笑歸玩笑,理確實還是那個理,進公司其實也不只是和那些“同年”的人比了,而是走入社會,和整個社會階層在比,我們在某一公司在成長,別人在其他任何一個地方也都在成長啊,而整個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不能利用在企業的這幾年努力學點東西,就會被社會所拋棄,因為人家都有“企業杠桿”嘛,其實公司就是一個放大器,我們再有能耐,會畫飛機大炮,沒有個平臺,沒有個杠桿,能量還是很有限的,馬云如果離開阿里巴巴,他肯定是要再有一個公司或是實體才能發揮他的才華,那些自由媒體人也是需要通過“網絡”這么個平臺才能發揮自己的價值,所以,公司的第二價值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能量放大器,讓我們的成長能夠產生更大的效應,創造更大的價值。
那么有些人就會問了,你說的不對,《資本論》里明明說的是什么公司壓榨工人剩余價值……之類的內容,這一點其實也是一種誤解,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個人單打獨斗的時代,主要靠的是團體協作,不是一個兩個人就能造出來汽輪機輔機的,同時,就是咱們一兩個人能造出來,也賣不掉,這里還需要品牌和商譽,我們單體所創造的價值只有在有組織的群體中才能體現出來,這個就是企業,正是企業這個實體將每一個人的勞動價值聚合起來才能衍生出一榔頭,一焊槍的復合價值——一臺高效工作的輔機產品。而也正是這種有組織的群體才可以在經濟波動或是社會經濟下行的時候為每一個個體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穩定場所,而穩定的輸出價值,這就是公司的第三價值——社會穩定器(家庭穩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