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史上的一部極具拉丁美洲色彩的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還被戲稱為最難讀懂的巨著之一。今年暑假之時,我帶著敬畏的心態緩緩地打開書頁,透過密麻的小字間,在馬爾克斯的魔幻筆觸之下,漸漸地被這濃郁拉丁色彩的魔幻世界吸引住,以至于讀完余味不止,仍延續至今。
《百年孤獨》以孤獨之名,用孤獨的千百姿態的筆觸,描繪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展現了濃厚的拉丁美洲的人文宗教,傳統習俗,思想理念的獨特景象。對馬孔多村落這片神奇的土地的家族歷史的玄幻又現實的描寫,重復循環的人名,亦真亦假的情節,天馬行空的想象,在百年的時光中,現實與虛幻的巧妙結合,最終孤獨不語,驀然回首,在孤獨的靜守中,靈魂之花已悄然在盛開。
時光不語是孤獨的堅守,而愛是孤獨的解藥,是時光永恒的底色。“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代極具創造力,熱愛研究和探索,他沉迷煉金術,傾家蕩產也不顧妻子兒女,他不滿足于現實的貧窮,勇于創造。而后精神世界與貧窮落后的現實格格不入,以至精神失常,被綁于一棵樹上度過孤獨的晚年。而他的二兒子奧雷里亞諾上校年輕時期久經沙場,名揚馬孔多,但當他歷經多次暗殺埋伏,發動無數次戰爭后,發現這是極其無意義,隨后他將自己封閉在一間房間里全身心投入于小金魚的制作,對家人事務不管不顧。有人說:“布恩迪亞家族是沒有愛的,骨子里是充滿冷漠的孤獨”,其實在我看來,孤獨的終點是愛的化解??v使在這本書里,每個人物的生命色彩是布滿孤獨的,但是書的背后,孤獨的底色是愛的暖色調。就如烏爾蘇拉以堅毅獨立的女性形象躍然紙上,即使到了她百歲的晚年時,雙目失明,但她仍然清楚家里物品擺放的細節,她曾說過:“只要我還在,”這個家就不會倒?!睙o論子孫已經更迭幾代,時光流逝,她的身體已經年老不少,但她的靈魂和心靈仍像剛進布恩迪亞家族那般飽含著清凈和熱情。丈夫精神失常,兒子有離走的,有遠戰的,但她有著作為妻子的體貼溫柔,有著作為母親的關心惦念。提起孤獨,大多數人覺得是負面的,是不堪的,是對生活的無病呻吟的病嬌癥狀。然而我認為,孤獨是一個人的終生伙伴,它的底色不是暗色調,是冷與暖的多色體。孤獨能帶領我們感受人生的五味雜陳,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只是想要的快樂 ,還有翻越高山低谷的各種心境,各種經歷過后的坦然和釋然。 它能陪伴著我們感受溫暖和可貴的愛,它會讓我們用得到的愛來化解時光留下的吻痕和傷疤。孤獨就像一只蝴蝶,是從前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
在這個時代,我們仍需要栽種孤獨之花。在這個互聯網發展訊快信息片碎化的時代,糖衣炮彈,娛樂至死,人們似乎正慢慢被輿論娛樂化,人們的獨立自主思考性漸漸地被消磨著,就像預料馬孔多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注定被消蝕殆盡的命運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這大地上出現。孤獨于我們生命的一隅,恍如影子般如影隨形,它仿佛是我們保持個體獨立的救贖者,讓我們能在不被左右不被戲弄的孤舟上,不偏不倚地架著船槳,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但仍擊空明兮溯流光,做那位破釜沉舟的孤獨的時代擺渡人?!凹拍窃旎瘜θ壕诱叩脑{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迸c其做無用幻想的饕餮之徒,舔食生命殆盡的寂寞,徒留一具孤獨的遺骸,于現實匍匐地蜷縮游走。不如做時代的孤獨栽花者,讓孤獨填補我們心理每個寂寞的空洞,填充厚實的泥土,播種每顆獨特的花種,讓時光的營養液潤澤,靜待我們靈魂的花開花放,使得我們這個時代鳥語花香。
讀后《百年孤獨》,第一次對“孤獨”有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孤獨的“孤”在我的理解,是單獨的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靈魂隨行,“獨”是自身的獨特獨立,“孤獨”組合一起便是單獨的每個人在保持個體的同時,共同隨行。這是將時光的不語化為千言萬語,難以抗拒其存在的雜陳五味,能做的更多是接受它,信任它,讓它在擁擠中為你留有空位,讓它在你獨處時呵護你,讓它在你的四季輪回里,慢慢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