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河上公解:?道使所生者一也,一生陰與陽也,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萬物無不負陰而向陽,回心而就日。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
王弼解:?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
王安石解:道一也,而為說有二。所謂二者何也?有、無是也。無則道之本,所謂妙者也。有則道之末,所謂徼者也。
我認為,莊子也是在回應老子的道一二三,只不過,在注解和回應的時候,加入了自己的哲學。這種加入,對后世王弼、王安石等都有影響:
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莊子的邏輯順序,我理解是這樣的,王弼的受此影響最深:
1.?天地與我的存在(沒有意識的,非”言“的)為一
2.?這存在被意識到了,也就”言“了,為二
3.?言即生,則物異,則言分。所以,統一的存在可言,分開的存在也可言。為三。萬物皆由此生。
莊子這說法已經自成一家,而且是宗師大家。但未必就是老子真義?(當然,是與不是已經不重要)。其中一個關鍵詞,就是“生”。老子的道化,是“生”的過程;莊子的道論,是“與"和”為“。就語境上來說,河上公的陰陽三氣說,好像更接近老子的”生“的概念。看河上公的解,又覺得語境雖合,但三氣之說,有點太......為了三而三了。牽強,就會覺得大道未通。看到莊子的解,心里是舒坦的。
--------------------------------------------------------
但是放著道德經在那里不理會,還是心里癢癢,所以自己做幾個歪解,不成大言,但求解乏:
豆官歪解一,?二進制推演天地。道為0,為無,生1,為有;則有01和10兩個狀態,為2;01和10相合,為11,也就是十進制的3。如此往復相合,生無窮。(這個最扯)
豆官歪解二,和與或。道是無,一是有。共存,是or,?也就是或,聯立,范圍最大,或有或無,天地之間,六合之內。相交為和,是and,范圍縮小至交集部分,”定義“由此產生。這種方法可以套用在任何定義,也就是集合A,?集合B,交集,定義集合C。無限循環。(這個不算扯,但格局較小氣)
豆官歪解三,數量三維。道是無,道生一維,一維是有,是存在。存在與否,二元邏輯,生二維,二維是數,沒有量。這個用十進制是很難理解的(沒有量的,純數的概念)。十進制的邏輯是用來描述量的,所以要說純數,無量,只能回到二進制。比如說十進制的9,是個含有”量“的數,但是在二進制里面,就是1001,只有屬于純數的,邏輯的堆疊,沒有”量“的描述。三維就是數和量”合體“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能描述的世界。無論時間、距離、縱深、質量等等變量,我們都通過”數“和”量“來觀測、來描述。(這個是幻想)
豆官歪解四,卦生萬象。老子、莊子都精通易理,老子更是。所謂三,由八卦而來?(先天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就是三條有實線或虛線組合成的卦象。由這八卦組合,可生六十四卦(六線那種),再不斷衍生。(這個是猜想,易太深,我的了解極為粗淺)
豆官歪解五,舞文弄字。要說”生“字難解,那就玩弄下”生“字,讓他好解。生,除了生長、衍生、發生的意思,還有”性“的意思,稟性、物性、生性的意思。離老子最近的:《詩·大雅·緜》,文王蹶厥生。《周禮?地官·大司徒》,辨五地之物生。所以,擺弄擺弄,就成了:
道,生(性)一(則)一,生(性)二(則)二,生(性)三(則)三,生(性)萬物!
供諸君一樂。